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0日 星期一

    【中国好手艺73】王氏蟾雕

    讲述人:吉林省梅河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蟾雕传承人王再国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李层 本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0日 01版)

      【中国好手艺73】 

      蟾蜍自古寓意吉祥,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财富象征。松花石雕刻作为古老的手工技艺,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石与蟾雕的“相遇”,可谓是天作之合。

      如何借蟾蜍之形,让松花石“活”起来?既要对松花石的纹理、质地、色彩有充分了解,还要有对蟾蜍形与神的准确领悟,如此方能运用写实圆雕技艺,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来。

      为让刀与石碰撞出神韵,“俏色巧雕”技法最为匠人青睐。选用含多种颜色的整块石料,以使作品既层次分明又浑然天成。下刀时,注重体现蟾蜍肥瘦、老幼,以及个体部位不同形态上的变化,于分毫中彰显自然入微的肌理,并按照原料的纹理、颜色进行大胆创新。

      在对大量蟾蜍骨骼标本和活体蟾蜍进行长时间仔细观察后发现,蟾蜍神态集中展现于头部。我探索用上扬、偏转、倾斜三种角度,来处理蟾蜍头部,其中头部顶端和两侧处最见刀功:或削出肌肉感,或戳出褶皱感,或切出堆积感,于石粉飞散和石屑滑落间,蟾蜍受到惊吓的机警状、紧盯飞虫的捕食状、旁若无人的走动状,出落得惟妙惟肖。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蟾雕作品在2022年获评“吉林十大绝技”。

      (本报见习记者李层 本报记者任爽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