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

    欣欣向荣的乡村 呼唤润泽身心的教育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2日 07版)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小学,学生学习戏曲表演前进行化妆。王春摄/光明图片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瓦吾小学的女足队员们在“玫瑰梦想球场”上训练。新华社发

        学生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玉笥养生谷写生。陈福平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编者按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双减”政策实施后,农村如何挖掘更多优质师资,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完备的课后服务和多样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不仅需要政策与资金支持,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投入。这个春天,让我们走近那些为“农家娃”健康成长而辛勤灌溉的园丁,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乡村教育新风貌。

    助力孩子们如白鸽般飞翔

    讲述人:全国道德模范、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退休教师 支月英

      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施……新学期开学,校园里又响起琅琅读书声,生意盎然的景象让我心里无比欣慰。

      1980年,19岁的我成为江西奉新县澡下镇泥洋小学的一名老师。2012年,泥洋教学点撤销,我本可以去镇里教书,但白洋村村民联名请我到白洋教学点任教,舍不下山里娃的我没多犹豫,便答应了。

      当白洋教学点新校舍建成时,我为学校设计了校徽:三棵绿树之间,一只白鸽展翅起飞。在校舍墙壁上,我写下这样一句话:给孩子温暖,给孩子希望,给孩子力量。这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的意义。

      寒来暑往四十三载,我亲身经历着乡村教育的巨变:如今,不论是泥洋村小学、白洋教学点,还是奉新县其他乡村学校,办学条件都改善了很多,各科教师队伍也越来越齐整了。过去,校舍里只有“四白落地、桌椅黑板”,现在,我们再也不为缺数字化教学设备而发愁了,通过电子大屏,孩子们就能看到广阔美丽的大千世界。学校还为孩子们开了音乐、美术、体育、技术等多门素质类课程,他们的笑容更灿烂了。

      有了教学设施,怎么才能用好它们,给课堂添彩?老师们还得好好琢磨。现如今,乡村学校的音体美劳课开起来了,但专任教师缺口还很大,常常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而课后延时服务、假期托管等更是大多停留在“作业辅导”层面。怎么吸引一批多才多艺、热爱教育的老师扎根农村?我想,提高待遇、创造干事业的好环境是最紧要的。其实,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关心我们乡村教师,希望未来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前年就退休了,但泥洋小学的老师还是不太够,所以我退休不退岗。只要还能教得动,我会继续坚守三尺讲台,发挥一名老党员的余热。我更希望优秀青年们踊跃投入乡村教育中,助力乡村孩子如白鸽展翅起飞。

    让他们畅享“同一片蓝天同一种美”

    讲述人:安徽省泗县教体局基教股负责人、泗县“5+2”课后延时服务项目牵头人 高立祥

      我们全县有百余所小学和农村教学点,其中超过80%位于乡镇农村。全县7.7万名小学生,约有4.5万名在乡镇农村。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泗县又是留守儿童大县,全县1.4万名留守儿童,也多在乡镇农村。“双减”背景下,推进村小素质教育真是一点不能马虎。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村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件条件逐年改善,但“人”的问题始终制约着村小素质教育的进度与质量——一方面,村小学生不断流失,去年秋季,全县村小入学人数比上一年减少约1000人,有的教学点甚至出现了“一人班”,正常的素质教育活动难以开展;另一方面,村小师资力量缺乏,有的学校6个班只有8名教师,这种情况下,音体美等课程的正常开展和课后延时服务就成了问题。

      2021年,在全市统一组织下,我们广泛发动教师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参与课后延时服务,作业辅导、书法练习、球类训练、棋类学习、手工制作等课程都开起来了,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群体的加入,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在学校里就可以学习咱当地传统戏种泗州戏,练习武术强身健体。

      两年下来,课后延时服务已经覆盖了全县所有村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让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收获了更多的关爱、沟通和快乐。

      接下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争取提供“点单式”服务,依托“智慧课堂”,让课后服务更精彩、更有效。同时,我期待着村小教师编制能进一步增加,尤其是音体美课程以及课后延时服务专职教师,让农村孩子得到高质量的美育体育等素质教育,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畅享“同一片蓝天同一种美”。

    播撒乡土文化教育的种子

    讲述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联合创始人 崔家滢

      春节刚过,我看到远在云南的杨治城妈妈发出一条微信朋友圈:照片上,大理云龙诺邓古村一如十年前悠远古朴,而杨治城身穿白族服饰,已经从我刚认识时的四年级小学生,变成了一名亭亭玉立的大学生。

      本科时我曾在云南乡村支教,逐渐发现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在乡村素质教育中播下乡土文化的种子,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引导他们知乡、爱乡、建乡、守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于是,我和几个怀揣同样想法的小伙伴一起创立了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希望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植根乡土的教育、贴近生活的教育、关心社区福祉的教育,在古村青少年心中播下家园认同感、自豪感的种子。

      我们乡土课的载体,是在寒暑期开展的“乡土文化创变营”。学生们需要完成一个对社区有益的文化项目,在此过程中学习乡土文化知识,提升各项素养能力。它是亲切的,我们带领孩子们解放五官、走出教室,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出发,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认识家乡、国家与世界;它是有趣的,我们引入项目式学习理念,由孩子们自主策划举办文化展览、创意市集、游园会等乡村文化营造活动,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它是思辨的,我们引导青少年思考自身与家乡发展的联系,开展民宿辩论赛、古村共建会、非遗新生、乡村职人采访等各类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我更深地认识到:乡土文化不仅存在于泛黄的纸页中,还流淌在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里;乡村教育不仅为升学服务,更应为乡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社区福祉服务。

      每年暑假,我几乎都会和志愿者一起奔赴云南,风雨无阻。十年中,我也见证了许多孩子的成长,其中就有多次参与创变营的杨治城。她不仅考取了导游证、帮家里创立了“响铃火腿”土特产品牌,还报考了师范大学,她说,“我希望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接过同济大学哥哥姐姐们的接力棒”。

      今天,我们的创变营模式已经推广到云南大营、河北王金庄、浙江余姚等地,培育了300多名小小古村传承人,影响村民千余人。我们还发起了支持乡村教师的“乡土教育水源计划”,研发了可融入美术课、语文课、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的“山水入画”“山水诗歌”“古村小导游”等20多个普适性乡土教育课程盒,帮教师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协助学校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乡村不是素质教育的洼地,相反,广阔田园里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是开展“有根的教育”的一片沃土。高校大学生、社会组织等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与桥梁作用,为促进乡村素质教育添砖加瓦、贡献智慧,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繁花。

    “梦想课程”涵育科学素养

    讲述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枹罕镇拜家小学校长 耿晓

      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教师,1994年刚踏上讲台时,我的眼里只有学生的成绩,“素质教育”还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随着几轮课程改革和培训活动的开展,我渐渐意识到,教育不但要提高孩子的分数,更要增进他们的全面素质。可具体怎么做呢?总觉得有劲使不出来。

      2010年,在临夏市团市委的帮助下,我们遇到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梦想课程”。尊重孩子个体感受、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教学方法非常贴合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也让我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于是,我试着不再“满堂灌”,而是邀请孩子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语文的魅力。我也从只注重学生成绩,变得更关心他们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课堂成了孩子们争相展示的舞台,我和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了。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的思维、口才、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成绩进步也很明显。

      2018年,我和时任校长汪海贤去观摩甘肃省科技创新大赛,很受启发:科学素养多么重要啊,可这不正是我们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最缺少的吗?汪校长当即决定,建立一个科技体育社团,由我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我满怀激情地答应了。

      经过一年努力,学校的科技体育社团崭露头角,在省级比赛上取得了全省第六名的好成绩。但汪校长说:“比赛不是全部,我们的眼光还要看得更远,争取带孩子们走向全国,开阔眼界,真正提升能力。”于是,接下来四年间,我们带着孩子们南下海南海口、东到山东日照,西到甘肃张掖,参加多场全国学子之间的交流、竞技、科研活动。我还记得孩子们第一次坐上飞机睁大眼睛看着窗外蓝天白云时的惊呼,记得他们从最初远行的慌张无措到后来的落落大方、井井有条,记得他们在一次次制作模型、智能编程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与美丽……每次返校后,我们都会让孩子们分享外出的经历和感悟,让更多学生种下对世界好奇的种子。

      科学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十分重要。2019年,临夏市教育局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全市6所学校加入了“梦想中心”;2020年,市教育局组织开展“梦想教师一星培训”,受训教师达150多人;我们拜家小学也开展了三次校际研讨会,与会教师300多人,互相学习,分享心得经验。

      “梦想课程”一共有30多个门类可供选择,教师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教学安排,每学期在学校开设五到七门校本课程,孩子们可以学到绘本故事表演、全人教育、理财,还能自己策划“去远方”项目外出研学……上这些课是他们一周里最开心的时光。看到孩子们自信、快乐、从容地成长,我们便有了探索建设高质量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更大动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胡晓军、丁一鸣、王洋、靳晓燕、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陈团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