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
每天上班,李天瑜都要经过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央大道,一边是月吞吐量近4000万吨的天津港,一边是贝壳堤湿地公园的优美风光。沐浴着清新的海风、和煦的日光,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并行的天津,正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李天瑜是飞腾公司的员工,同时也是在读工程类硕士。每逢周末,他都会学习微电子领域的专业公共课。他说:“与其他全日制硕士培养方式不一样,我们是先入职再入学,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我们带着实际问题来上学。”
2020年7月,天津滨海新区与高校签署协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针对前沿产业体系发展的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1家行业领军企业参与项目,实现了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部署实施“十项行动”,以项目化、清单化的扎实实践,扎实推进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
科教兴市打造新高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天津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从0到1,从1到N,重大创新成果在津沽大地持续涌现。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是天津市部署实施的“十项行动”之一,利用天津丰富的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天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6%,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3.5%,稳居全国综合创新水平第一梯队。
走进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小试装备上进行功能糖的结晶试验。“海河实验室的人才政策非常宽松,科研组织自主灵活,让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方面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团队骨干吴送姑说。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海河实验室在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突破,聚天下英才而用,不断改善人才环境。“机制创新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人才创新潜力进一步释放。2022年,实验室实际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接近90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军院士非常欣慰。
目前,天津6家海河实验室聚集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团队182个,开展重大课题130余项,80%以上项目面向产业,牵头组建由123家单位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推动金融机构量身提供近30亿元资金支持。
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天津还推动科教产教融合、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大学与城市相互赋能、相互滋养。天津高标准谋划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坚持服务初创、服务创新,促进科技、市场、金融等资源充分耦合,让创新文化、创新生态源源不断竞相迸发,高标准推进科技盘活、政策出台、高校对接等一系列工作,通过“筑巢”“搭台”集聚要素,推动天开高教科技园快速起势发展。
优质项目推动新发展
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排黑色机柜上的指示灯频频闪烁。这个“超强大脑”运转不停,即便春节假期,每天完成的计算任务都超过15000项;在天津信创海河实验室,首批9项科研项目已启动实施,研究人员合力攻关,为我国自主开源芯片打造开源操作系统提供“智力”支持……
致力于打造“中国芯”的飞腾公司在津成立研究院,重点围绕先进体系结构、未来应用与系统等五大方向攻关。同时,与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中国电子国资委重点实验室深入合作,开展RISC-V处理器核等前沿技术研究,有效地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超10亿元,研发的新产品极具核心竞争力。”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秉义表示。
从天河超级计算机囊括Graph500榜单全部四项第一,到重大项目“年产卫星可达200颗以上的卫星柔性智造中心”在天津航天基地建成并启动试生产工作,再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PKS”信创体系快速发展……重大优质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天津正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凝心聚力谋划项目、推进项目。
2月1日,天津发布“稳经济33条”,加强项目要素供给,有力推进联审联办等各方面工作,进一步稳增长扩投资。
开年伊始,滨海新区总投资1208亿元的12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冲刺一季度开门红。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至50亿元项目18个。
重大项目举火成炬,新兴产业扩容倍增,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在此次开工的春季重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9个,总投资649.3亿元。诸如大聚合物电池全自动快充产线、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实施,将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张桂华介绍。
天津紧抓优质项目,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秉承创新发展主线,逐步取得了“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突破成果、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产业技术突破成果,以及创造出可观市场价值的企业创新成果,走出了一条极具津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前沿技术领域超前布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蓬勃发展,铸就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结构改革构建新格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功能区、天津“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的核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经济开发区一切工作的“根”与“魂”是改革开放。
新春伊始,天津经济开发区迎来首批行政执法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的柔性执法“三张清单”,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改革。
清单涵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城市管理以及教育、体育、文化、民政等8大领域,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汽笛长鸣,满载京津冀地区食品、电子产品等的中欧班列自天津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驶出。今年1月,天津口岸发运中欧班列56列,运载货物集装箱6056标箱,同比增幅超12%。天津海关对国际班列承运的过境货物实施“港场直通”物流模式改革,进一步压缩了货物自卸船至运达铁路堆场的时间。
而京津冀重要出海口——天津港,则处处是热火朝天的作业景象。往返世界各地的货轮有序进出,满载进出口货物的卡车行驶穿梭。据统计,1月份,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996.7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73.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2%。天津港努力打造主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辐射及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敢闯敢干,唯实争先。开发区是世界级融资租赁聚集区,有飞机、船舶和离岸3个世界级租赁中心;以自贸区平台为核心建立了交流合作、政策共享、审批联动机制;依托京津两市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平台……一个个改革创新举措标志着天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逐浪扬帆,不断向体制机制改革的“深水区”挺进。
建设宜居宜业新生态
天津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水平,迈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定步伐。
晴空湛蓝,云舒云卷。“天津市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飞跃,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日益强劲。”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王文美如是说。
在荣程钢铁集团智能网联生产线上,加热、粗轧、精轧、卷曲、打包、喷码多个步骤,用时仅90秒,一条板坯就完成了从加热炉出钢到轧制再到入库就位全过程。这种全连轧带钢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原材料,供给国家电网特高压输电工程、“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等国内外重要工程。
绿色低碳理念在这里处处可见。通过创新“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实现了铁矿石和煤炭及焦炭三条铁路专用线进厂,过去一年的铁路运输量达396万吨,企业全口径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
“这里重型卡车烧氢能,排放出来的是水,实现了从天津港到生产厂区到下游客户的零碳全场景运输,也实现了绿色低碳清洁能源运输链的全打通。”荣程钢铁集团党委书记柴树满说。
自2021年8月,荣程自用氢能源项目落成启动,截至去年底,累计减少碳排放1897.7吨,零碳绿色运输串起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助力产业链节能降碳。
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满意,一座具有人文情怀的绿色生态宜居之城便是最好的范例。
在位于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的惠风溪生态宜居智慧能源小镇,科技创新助力生态宜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请开启居家模式”。在小镇的“0+小屋”,一条语音指令即可遥控室内顶灯和电动窗帘,一键触摸便可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远程操控,让智能化的生活变为现实。它利用光伏板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的零能耗,成为美丽津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成果。
“天津将把‘蓝天白云’‘绿色转型’双丰收的战果持续扩大,以成色更足的‘天津蓝’‘产业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增添舒心的底色。”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说。
傍晚,悠扬的音乐回荡在智慧能源小镇内的甘露溪公园,座椅铺设光伏提供绿色电能,无线网络覆盖,智慧路灯照明,电动汽车随时充电,市民们在科技与生态的海洋中畅行。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赵贤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