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任鹏 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13日 04版)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代表委员之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委员

    打造国家战略人才新高地

      依托一流高校打造国家战略的创新人才高地,对于加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支撑、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海外“就地引才”新模式,丰富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内涵,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联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引才用才,并加强对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发展的全方位保障;扩宽战略人才发展通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培养一批在国家战略相关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中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并拓展与科研生产单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定向+联合”的方式,精准引育国家战略领域及关键核心方向的优秀人才;完善国家战略人才评价制度,以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实际要求为研究目标,着重评价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对国家战略的实际贡献等。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委员

    提升“强基计划”选才精准度

      “强基计划”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这项政策实施三年来,各试点高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高中毕业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基础学科专业选择时,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清晰认知,进而影响其后续发展。

      对此,建议试点高校将“强基计划”覆盖范围延伸至初高中,建立生源基地,开设先修课程,让中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大学教学内容,让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的学生更早明晰方向,早着手、早选拔、早培养,进一步提升选才精准度,为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各试点高校应贯通以本研衔接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人才成长的多元评价机制,保护学生个性,打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学习氛围。

      ■山西医科大学校长解军代表

    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医学院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肩负着为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全国医学院校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了大批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卓越医师。

      未来,医学院校还应在人才培养方面精心规划、下足功夫:一是加快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促进基础、临床、预防深度融合,推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创新,培养“医学+X”人才;二是加快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力度,建立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具有临床医学知识、预防医学思维的全科医学专业培养体系;三是加快高水平医师培养,建设医学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团队及核心实践项目,深化医教研协同育人,加快建设医学创新与人才中心;四是加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为应对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公共卫生问题,着力分类型培养一批堪大用、担重任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委员

    高质量发展地方师范院校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培养锻造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保障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但我们也看到,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依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经费筹集能力有限、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凸显难、学术性和师范性难平衡等问题。

      地方师范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清晰定位,平衡好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建设,走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二是主动融入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扩宽筹资渠道和提升筹资能力;三是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实现教师教育类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吸引优质生源从教;四是进一步凸显地方师范院校在地方文化和乡土情怀上的特色,通过“优师计划”定向培养、教联体建设等具体行动项目,为广大乡村和中西部师资力量薄弱地区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委员

    科学教育课应突出实践性

      加强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素养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显著提升。然而,我在调研中发现,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也遇到了瓶颈: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学习重解题、轻解决问题的情况没有改变;课外科普活动往往停留在兴趣层面,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缺少好的方法。

      我们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手脑并用开展科学创新活动的机会,鼓励当地科技场馆对18岁以下青少年免费开放,规定学校每年至少让学生有一次机会进入科技场馆参观学习;要求每所学校每年都要开展科技节活动;鼓励高科技企业与教育部门联手开展科普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等。

      更重要的是,持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突出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增强实验环节,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开展理科教师实验能力培训,推进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实验室升级改造。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代表

    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中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殷殷期盼,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促进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区域、城乡、学校间的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县域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仍然存在;乡村学校存在生源减少、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部分教师在科普、文体、艺术等方面专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

      建议加强教育共享的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制度层面积极推动区域、城乡、学校间的教师队伍均衡发展、补齐短板,并适当引入资金支持或荣誉奖励等有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县域乡村教师积极性。同时,建议开发建设面向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的教育共享平台,为其提供便捷、有针对性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此外,还应建立中小学教育共享常态保障机制,将中小学教育共享工作列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本报记者晋浩天、任鹏、周世祥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