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十年来,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身为一名生态科技工作者,这些年,我和团队也是收获满满。在干旱风沙区,我们针对造林密度大、林分质量低、林地草被差、林地土壤旱化等问题,研发出基于水分平衡的柠条灌木林造林技术模式,构建起了林地、草地、水资源的动态平衡,既达到了沙化土地治理的需要,又提升了林地、草地的质量。在宁夏的草原保护研究中,我们瞄准退化草地的恢复难题,研发出适宜的草种,配套的整地方式、时间,以及播种机械改造等技术,也在退化草地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荒漠就这样被科技创新点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征程上,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者,我们在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保护修复中,需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做到科学绿化、以水定绿,由绿的数量增加逐步转向稳绿提质,普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荒山秃岭变为林海青山,让贫瘠沙漠变成绿色草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科技工作者的点滴力量。
(本报记者杨舒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