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2日 星期日

    我家就在黄海边

    作者:李建淮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2日 11版)

        渔民在近海下网捕鱼。与此同时,肥沃的滩涂也吸引许多鸟类前来觅食。

        当地的拖拉机大多可以水陆两用,既可以在浅水区赶海,又可以在陆地上运货。

        退潮时,赶海的队伍蔚为壮观。

        近海地区建起许多风电设施。

        在黄海滩涂的养殖场内,工作人员正在捕捞对虾。

        【昔日影像】赶牛者为水牛穿“鞋”,以保护牛蹄。摄于1988年。

        【昔日影像】渔民们合力将舢板船推入海中。摄于1984年。

        【昔日影像】 退潮后,渔民在滩涂上捕文蛤。摄于1981年。

        【昔日影像】夜间也是滩涂捕捞的好时机。摄于1983年。

      “万里黄海水连天,我家住在黄海边,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月月的鱼儿离水鲜……”这首古老渔歌所歌唱的地方,位于东面和北面濒临黄海的江苏省如东县。那里是我的家乡,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我家乡的渔民常用一种名为“海子牛”的牲畜下海运货。渔民乘坐其上,任由它在滩涂上行走,就可以稳稳当当地把人和货物送到目的地。在我的家乡,“海子牛”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我的家乡依海而生,拥有很长的围垦开发史,也是我国众多围垦区的一个缩影。从1951年起,如东县共进行过20余次大规模围海造田活动,开荒垦殖、兴修水利,新增工农业生产用地60余万亩,相当于再建了一个新如东,并陆续从县内各乡移民至沿海垦区。迁入的居民除了在围垦土地上改良土壤,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外,还向当地渔民学习捕捞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开始注重将镜头对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以前常见的牛拉人扛的赶海方式,现已大量采用机械化设备;原先海边是一片芦苇荡,现在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成为一道格外引人瞩目的风景线。

      在我看来,摄影的最大功能是记录。40多年来,我始终把相机的镜头定格在黄海边,记录浩渺无边的南黄海,记录与人为伴的“海子牛”,记录勤劳淳朴的家乡人。我用相机聚焦海边的渔村和渔民,聚焦垦区的农村和农民。为此,我亲近大海,如同常出海的渔民,熟悉它的脾气,记录它的样貌;我行走垦区,如同正下地的农民,了解它的特性,定格它的状态。

      波澜壮阔的黄海让我建立起摄影创作的勇气和信心,家乡的土地给我提供了摄影创作的源泉和养分。我愿意继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将镜头对准基层百姓,记录家乡之美,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撰文/摄影:李建淮,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