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走笔】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xx年,北约发起对俄罗斯的全面战争。由于电子战水平严重落后,数量占优势的俄军官兵虽舍生忘死顽强抵抗,仍损失惨重,节节败退。北约军队逼近莫斯科,危急关头,俄军统帅的独子,一名俄罗斯宇航员,毅然决然牺牲自己,驾驶航天器精准撞击太阳表面某点,人为制造一个微小扰动,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对地球持续一周的电磁风暴。强烈的电磁辐射包括从极低频到甚高频所有频带的电磁波,地球表面除毫米波外的绝大部分无线电通信都被中断,整个战场陷入电磁黑暗,双方的信息化军队都被彻底打回“机械化原型”。俄军抓住战机,向对信息化装备依赖程度更高,更难适应困境之敌发起全面反击,最终反败为胜。
小说科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精巧,场面宏大,读后令人遐想,其对军事斗争准备亦不乏警示启迪。“战争是不确定性的王国”,即便技术优势方也可能遭受出乎意料的打击,陷入通信中断、指挥失灵的困境。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某旅指挥所被一发迫击炮弹命中,信息系统遭破坏,该旅指挥竟中断了一整天,美军称之为“黑暗的24小时”。劣势方被强敌“致盲”“致聋”的情况更屡见不鲜。从上世纪的贝卡谷地之战、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本世纪的“果园行动”、俄格战争、利比亚战争等,概莫能外。有鉴于此,在备战高端战争,大力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的同时,也应保持底线思维,注重提升各级指战员在“黑暗”中的自主作战能力。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凭借先进的侦察体系和电子战技术赢得战场态势感知的“单向透明”,进而轻松击败伊军。此后,世界各国军队加快推进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经过30年高速发展,强国军队多维一体、全域覆盖的预警侦察体系更加完备,多源融合、自主分析的智能决策系统更加强大,战场态势感知由过去的“看得见”向“看得清”甚至“看得懂”迭代升级。指挥员也在不断追求并日益习惯盯着态势分析、盯着态势决策、盯着态势行动、盯着态势评估,提升指挥效率和作战效果。而一旦这种信息化智能化指挥环境遭破坏,屏幕上一片雪花,电台、电话、耳机里只剩噪声,对作战命令和周围态势一无所知,部队上下必然极不适应,甚至惊慌失措。
但敢战是善战的前提,更是制胜的基础。纵然身处“无边的黑暗”,革命军人也要树立必胜的信念,保持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积极实施自主作战。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推动了战争形态的重大变革,但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的自主作战能力仍然重要,这需要我军官兵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战斗意志,与时俱进提高能力素质。一要具备战略眼光。现代战争中任何一个局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指战员都要充分领会上级意图,深刻理解本级任务,明确战役战术基本原则,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及自己的任务对整个作战的意义,妥善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上级总的意图下灵活机动、自主作战。二要真正“吃透”对手。既要清醒认识对手的强点,避免一厢情愿,盲目乐观,轻率出击,遭受损失;又要敏锐洞察对手弱点,找准强敌脆弱的部位,捕捉强敌虚弱的时机,力求“一击封喉”。海湾战争时,伊军将坦克埋入沙漠,企图利用夜暗伏击对手,被装备了红外热成像仪的美军直升机挨个“点名”;伊拉克战争时,伊军又企图趁着沙尘暴的掩护,出动装甲部队突袭对手,再次被对战场态势了如指掌的美国空军迎头痛击。与之相反,阿富汗战场上的反美武装却充分利用天气、地形和本土作战的人脉优势,在掌握美军技战术特点的基础上瞄准其薄弱环节痛下“杀手”,令美军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最终不得不狼狈撤军。三要灵活运用各种装备。除了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用好上级配发的装备,将手中武器效能发挥到极致,还要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善于借助民用设施器材,谋力于民,谋民于战。
(作者:张翚、黄传贤,均系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