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塘江边的一片滩涂到楼宇林立、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从传统产业主导的乡镇工业园到高新企业集聚、新兴产业活力迸发的“天堂硅谷”,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工作生活的人们,时刻感受着这里的拔节生长。
201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对他们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表示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多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勇毅前行,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科创企业成长的良好生态,通过科技创新扎实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让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当好先行军?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杭州高新区(滨江),走访了一批标杆企业,探究这些企业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并带动区域经济日益繁荣的实践密码。
组合资源和要素,形成创新合力
奋楫者先,创新者胜。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企业在核心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科技无人区、高精尖领域不断寻求突破。
走进科技感十足的海康威视展示中心,各类硬核技术产品琳琅满目,满墙的发明专利更是彰显多年的创新积累。“我们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坚信耐得住寂寞、把底子做扎实,拿出拳头创新产品,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徐鹏说。
翻开海康威视年报,与创新相关的数据格外亮眼。作为一家智能物联领域的科技企业,2021年海康威视研发投入达82.52亿元,占营收比例10.13%。研发和技术服务人员超过2万人,占公司总人数近50%,累计有效专利数达5799件。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海康威视只是一个缩影,众多企业都紧紧依靠创新谋求发展。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累计有上市企业69家,44家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达1928家。在“2022浙江民营企业研发投入10强”榜单中占据4席。
除了自主投入外,杭州高新区(滨江)的“链主型”企业还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新华三、大华股份等企业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感知融合、下一代网络技术等细分产业链,先后组建省级创新联合体3家、市级创新联合体11家,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4家。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有效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组织起来,实现了“1+1>2”的合力效应。
龙头企业引领、“专精特新”企业开拓、中小企业跟进,杭州高新区(滨江)形成了全员投入、梯次排开的“创新阵”。2021年全区研发投入达193.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近1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14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9.1件,在2021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前五。
下好育人“先手棋”,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无论是企业创新还是产业发展,根本都在人才。杭州高新区(滨江)牢牢把握人才第一资源,切实发挥企业集聚人才的主体作用,通过“引一个人才,强一个企业,促一个产业,聚更多人才”的方式,推动实现高新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如今,杭州高新区(滨江)集聚的人才中,研发型、高端化、年轻化特征显著,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超过50%,硕博人才占比超过26%,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
高端人才集聚的背后,是杭州高新区(滨江)多年来坚持走“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滨江路径”,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创业企业。
2022年,孝作祥博士创办的时迈药业,3款源头创新单/双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企业也荣获毕马威中国首届生物科技创新50企业、入选2022年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挂牌杭州市专家工作站。“现在,我们已经完成C轮融资,可以专心搞研发,不必再为资金困扰。”孝作祥高兴地说。
调研组了解到,多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培育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人才创业企业,成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主力军。在生命健康领域,全区I类新药研发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的企业,全部为时迈药业、鸿运华宁、尚健生物等人才创业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联芸科技、古北电子等人才创业企业已成长为各自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
杭州高新区(滨江)企业还高度重视人才自主培养,通过打造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载体,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步入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叶雷鹏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子闪亮夺目。95后技师叶雷鹏,在公司的支持下创建了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承接重点技术项目、开展“传帮带”活动,短短4年来,叶雷鹏团队迅速成长:叶雷鹏获评“新时代浙江工匠”,1位团队成员获评“浙江青年工匠”,两位团队成员获评杭州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已培育了3家省级、5家市级和20家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2家。
掌握标准制定话语权,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
对标创标,引领未来。标准代表着规则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制高点。锚定“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的目标,杭州高新区(滨江)以标准国际化为着力点,积极争取标准制定话语权,将技术标准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抢占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制高点。
调研组了解到,早在2007年,杭州高新区(滨江)企业中控科技集团就将自主创新的核心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提案,通过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立项,并成功发布了IEC61784-2实时以太网标准。这是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一举打破国外长达20多年的技术垄断。
多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掌握标准制定话语权。为充分调动各类企业标准创新积极性,杭州高新区(滨江)在浙江率先出台区县级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并设置标准创新贡献奖,在龙头企业开展专利融入标准试点,鼓励企业将管理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滨质授信”金融贷款服务,以解决标准创新企业在资金上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别达到39项、336项和335项,领跑浙江。
谁掌握了行业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大华股份高级副总裁兼研发中心总裁刘明认为,企业不仅要多措并举持续完善智慧物联标准体系,还要主动引领行业标准制定。大华股份联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用户构建产业生态,共建团体标准体系,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实现智慧安防、产业链、创新链与标准链的协同融合,促进技术、产品、标准的三同步,目前已联合发布团体标准34项,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近180个国家和地区。
杭州高新区(滨江)以标准为引领,加速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在逆全球化和疫情冲击的叠加影响下保持了逆势上扬、富有韧性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数字经济领域,杭州高新区(滨江)表现突出,2022年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近17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始终稳定在75%以上,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在浙江90个县(市、区)中稳居第一。
瞄准企业和人才具体需求,不断创新服务保障新模式
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仅仅有优良的“种子”还不够,还需要阳光雨露和精心呵护。杭州高新区(滨江)以满足企业和人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正当我为公司贷款问题发愁时,在政府牵线搭桥下,我们完成了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后,很快就获得银行授信200万元。”杭州紫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闫树军激动地说,“有了这笔贷款,公司能够更好地进行研发和市场拓展。”
2021年9月,杭州高新区(滨江)探索数据知识产权质押服务。这一创新之举使得企业的数据资产可以有效实现价值转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在加速推进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的初创企业已累计获得融资超过2000万元。在此基础上,杭州高新区(滨江)还启动了全国首单包含数据知识产权的证券化项目,助力科创企业驶向更广阔的数字资本市场。
除了为企业创新提供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杭州高新区(滨江)还在鼓励企业投入研发上给足了政策保障。区里每年安排不低于15%比例的财政支出设立产业扶持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按20%的比例予以资金补助,力助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引进创新人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杭州高新区(滨江)创新推出了“才链全球”计划,通过产业链才、科技链才、生态链才、服务链才、以才链才等五大载体,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人才引育平台。目前已集聚670个创新平台、80余家孵化器和科研机构、60余家金融机构、37家全球顶尖高校、覆盖五大洲的100余家才链媒介单位,让企业引才的“朋友圈”走向全球。
在滨和社区人才街,创客们或在咖啡厅里畅谈合作,或在众创空间里交流技术,一派热闹景象。海创园幼儿园门口,人来车往,格外繁忙,孩子们跟着下班的爸爸妈妈一起回家,一路欢声笑语。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共建“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人才街区”等美好生活共同体,用心解决好人才的“关键小事”,着力办好企业留人的“头等大事”。
“滨江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的投入使用,打造了有温度的美好教育新高地,孩子能在学校快乐地学习,员工也能心无旁骛地投身工作。”趣链科技人力资源总监朱莉娅说。
近年来,围绕企业国际化、数字化发展需求,杭州高新区(滨江)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商事制度改革、行政服务“去中心化”、数字贸易跨境便利化协同平台、“数智通关”创新场景、企业创新积分等“滨江首创”“滨江经验”不断涌现。
以企业创新先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启示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是创新的先行军,也是创新的受益者。调研组认为,发生在杭州高新区(滨江)的种种变化,源于其走出了一条“企业创新突破、产业创新辐射、政府创新服务”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激活企业创新一池春水,迎来区域发展万紫千红。
启示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多元作用。龙头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的第一方阵,其作用是多元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加强政策引导、合理配置资源,激发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带动区域产业整体提质增效。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形成的示范作用。龙头企业依靠创新投入、技术赋能创造新增长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效带动中小企业积极投身自主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专做精。二是强化龙头企业标准引领形成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赢得行业话语权,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以行业标准推广应用带动更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三是强化龙头企业联合创新形成的协同作用。龙头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中,深入运用市场机制联合上下游企业,有利于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启示二:聚焦产业链创新链激活人才链。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基。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引对人才、用好人才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至关重要。一是按需引才提高效率。坚持人才战略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推进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创新突破深度对接、融合聚变,提高产业创新整体效能。二是自主育才提高能力。人才开发既要“扩增量”,也要“优存量”。企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内容,多方位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人才成长、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联动发展。三是专注留人提高黏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一步细化人才服务颗粒度,持续提高人才服务的精准化水平,切实满足人才现实需求,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内驱动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启示三:以更有为政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作为创新发展排头兵,杭州高新区(滨江)遇到许多具有先发性的困难和问题,之所以取得不断突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勇于和善于向改革要动力。一是敏锐把握创新主体差异化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制定差异化政策,打通创新全链条各个环节的堵点、难点,让惠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向数字化改革要红利。积极探索数字化服务创新,针对企业服务的核心业务强化跨部门、跨地区、跨业务的融通共享,优化政务服务业务流程,推动服务从“靠近”到“靠前”,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对标国际优化营商环境。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目标,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主体协同,强化全周期全要素保障,着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胡青、杨大鹏,教授徐梦周;本报记者陆健、见习记者刘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