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02日 星期四

    坚守育人初心 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师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02日 05版)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师生在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郑雪摄/光明图片

        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旭日广场。张文杰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红色历史悠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思政课建设做到了问题精准、内容精当、过程精心,‘大思政’育人格局成效显著。”2022年11月14日,中央宣讲团成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舒启明走进东北师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思政课形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学部师生代表互动交流。

      积极开展多场宣讲,组建校内宣讲团,校级理论中心组率先带头领学,各院级理论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各团学组织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特色活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东北师范大学迅速制定并印发全校学习方案,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东北师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表示,学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将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不变的办学选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打造思政“金课”,为青年学子培根铸魂

      2022年10月27日,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在东北师范大学围绕“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调研并专题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景俊海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集体备课现场,与大家深入交流。他勉励老师们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部入选“全国重点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

      连日来,为更好地学习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东北师范大学主办多场“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邀请国内高校数十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大众化传播。

      “要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思想、重大论断和重大方略,注重讲出其中的逻辑性道理、启发性哲理、深刻性学理。”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太原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五省七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集体备课,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相聚云端,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破解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展开讨论。

      不仅专业教师,青年学生们也发挥所学积极行动起来。2022年11月26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1级“优师专项”本科生蔡靖勃在线上面向2020级团支部分享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心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今天分享的主题就是‘跑出创新加速度,争做化学新青年’!”蔡靖勃说,毕业后他要回到家乡黑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任教,为新一代学子点燃理想和信仰的火种。

      近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各团学组织通过名师导学、朋辈讲学、集体研学等方式,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骨干培训、学习交流会、主题竞赛、创意征文、书画征集、短视频大赛等线上线下活动100余场,使宣传教育活起来、实起来、火起来。

    2.瞄准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12月25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这份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年体检报告”,采集了30余万份数据,同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景式描摹。

      为振兴乡村教育,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教师团队连续24年深入偏远山村,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上万个村庄留下调研足迹,发布8本农村教育发展报告,建成富含多达190余万条信息的“中国农村教育数据库”,为国家制定农村教育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助力解决乡村教师待遇、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农村教学点建设等多个难点问题。

      经世致用,咨政启民。在东北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共有6个,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此外,还有6个学科入选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A+学科。这些学科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尖刀连”,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1月的吉林虽冰封大地,但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的东北师范大学松嫩草地生态研究站的观测仪器还在悄然运转,观测记录着气象和土壤数据。

      这里是始建于1980年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这里,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创建了草地精准放牧技术体系,解决了长期粗放式放牧导致的草地严重退化问题;培育了抗盐碱耐低温优质牧草品种,打破了制约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牧草品种技术瓶颈,在东北和新疆累计推广20万亩,为盐碱化草地恢复和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像他们一样,东师人发挥学科优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学、材料学科牵头建设“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为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赋能;发挥生物学和农学研究优势,研发人参多糖制备等多项专利技术助力地方发展;材料学科在航天材料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解决了我国高性能导电氧化锌粉体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自然科学绽放华彩,哲学社会科学同样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围绕农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东北区域发展、边疆民族和宗教安全、东亚问题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向国家和地方提交了高水平咨询报告370余篇。

    3.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造力

      “没想到化学课竟然也可以这样有吸引力!在我印象中,量子现象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陈老师引导我们从量子力学的视野探究化学,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化学微观世界的魅力。”2022年秋季学期,2021级本科生代妍在聆听了“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的结构化学课程后豁然开朗。

      与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目标的结构化学课堂不同,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彬的结构化学课程群,着重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整合知识并形成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培养卓越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东北师范大学于2018年启动了“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工作,探索实施注重“知识形态转变”的过程性探究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过程,开启新一轮本科教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始终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核心办学目标,面对师范生创造力培养难的国际教师教育共同难题,学校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校人才培养要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如此解读。

      一场教学改革由此开始:本科生大一就引入新生研讨课,实行小班授课,没有固定教材,自主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现今,新生研讨课已多达48门,广受学生喜爱。同时,在“创造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东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57门专业导论课,新增57门学科理解课和跨学科理解课,设置276门荣誉课程,构建了突出学科思想与教育转化的融合型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创造的教育”已打造成为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陆家羲数学物理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新时代新征程。刘益春表示:“东北师范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