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30日 星期一

    抓好“建、用、管”,助力乡村“文博热”

    作者:王凤英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30日 07版)

      【专家点评】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在“文博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各地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留住乡情乡愁、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说,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的兴建源自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农耕文明历史底蕴、农耕文化重要作用不断加深的认知。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都具有博物馆功能,都是依托老建筑、老物件,发掘民俗文化、提炼乡村精神、讲好乡村故事,以旧时光温暖人心。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要“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当前,应紧扣乡村振兴时代脉搏,在“建”“用”“管”上下功夫,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提振广大农民精气神、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在“建”上下功夫,突出地域特色,避免“千馆一面”。当前,伴随着农业强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势所趋。适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建设一批农村文博院馆保留老物件、传承老手艺,既是时代之需,也是现实之举。然而,需要看到,在当前的建设热潮中,有些地方由于缺乏统筹考虑,并未做到规划先行,导致“千馆一面”、乏善可陈,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为此,各地在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的规划建设中,要注重与乡村规划相衔接、与乡村整体风貌及周边环境相融合、与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及文化需求相匹配,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念好“特”字经、“专”字诀,注重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提供创意设计服务,打造乡村特色标识和公众年代记忆,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例如,山东淄博市周村区李家疃村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该村建设了乡村记忆博物馆,不仅宣传李家疃村建设风貌,还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旅游村和省级研学基地。

      在“用”上下功夫,为农民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用好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关键是育好用好乡土人才。既要发挥好本村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的带动作用,也要引入设计师、艺术家等专业人才,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在实践中,部分地方探索实施“乡创特派员”“农村职业经理人”等机制,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带来创意、信息、科技、市场等要素。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充分发挥美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也带动提升了当地农民画师、雕塑师等人才的创作水平。不少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都开设非遗体验区,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吸引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留在当地发展。用好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另一方面,要用好数字技术,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更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管”上下功夫,做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前瞻性谋划。各地乡村在建好用好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的同时,还要切实“管”好,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引入市场力量,挖掘乡村文化价值,把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要注重把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记忆馆,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乡村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注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消费、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特色农产品销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沉睡的文化资产活起来。例如,江西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农耕文化展示馆,自2015年建成开馆后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当地乘势而上,成立文化旅游公司,开展市场化运作,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小舜江村乡村博物馆是当地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小舜江村引进文旅公司,统筹规划全村旅游资源,形成了多条特色线路。这些对全国乡村文博院馆的运营管理颇具启迪意义。

      (作者:王凤英,系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陆健、王建宏、张文攀、赵秋丽、李志臣、龙军、禹爱华、赵嘉伟、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廖莹、杨云杰、李芳、苏蕾、吕长蕊、陈健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