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
从上海徐汇万体馆附近的家到西岸人工智塔,一路有茂密的梧桐,也有宜人的滨江风景。在这条不到4公里的路上骑行上下班,成了敖小庆的新享受。
32岁的敖小庆出生在德国,是一名中德混血的帅气小伙子。2021年,他回到阔别15年的中国,定居上海徐汇,在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担任解决方案工程师。置身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上海西岸,尖端的科学研究、优美的办公和人居环境,每每让他想起新学的词语——高质量发展。“之前就听过‘高质量发展’,但这次真正回到中国,来到上海,我才更直观地理解了这个词。”敖小庆说。
敖小庆的感受,道出了很多人的“上海故事”。上海是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或许有一千个上海。但这座城市的底色始终是人民的城市,是一座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奋斗之城。新年伊始,上海锚定目标,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持之以恒细化“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浦江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打好浦东引领区这张“王牌”
1月1日早晨,东航全球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顺利抵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完成新年的首次验证飞行。
“在完成C919大飞机研发任务的同时,我们还培育、积淀了一大批本土化优秀项目。”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玉金介绍,“大飞机创新谷”已吸引148个项目、1500多名高端人才入驻。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也是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中国商飞总部落户浦东后,中国商飞研发中心、总装中心和试飞中心均布局在浦东,围绕国产大飞机上下游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布局的“大飞机园”和“大飞机创新谷”正在稳步建设中。
新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洋山深水港盛东码头桥吊作业繁忙,13艘大型集装箱船舶同时靠泊。世界最大集装箱船之一的中远海运“太阳轮”在这里同步进行装箱和卸箱作业。
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大关,连续13年蝉联全球第一。依托区块链技术,上海港已实现进口放货全流程无纸化,进口换单放货流程缩短至4小时以内。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港口服务平台、全新的散/件杂货码头生产运营软件、以“GIS数据跟踪”“船舶信息大数据展示”“智慧港口三维数据融合”为主体的生产管理“智慧眼”……一系列自主创新,持续提升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辐射能级。
在浦东的另一隅,张江科学城传来好消息。张江科学城将在原95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基础上,按照“一心两核、多圈多廊”错落有致、功能复合的空间布局要求,编制形成2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同时,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释放制度红利,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浦东是上海的一张“王牌”。新时代,如何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把浦东这张“王牌”打得更加出彩?一年多来,上海全力以赴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上海全市两个百分点左右,占比提高到36%以上。
深入推进首创性改革,深入推进引领性开放,深入推进集成化创新——在上海发展的蓝图中,浦东不仅是上海经济的压舱石,更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记者了解到,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下一步浦东引领区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上海正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出台,该试点将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要素流动、产业创新等领域,赋予上海、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接下来,将对国家授权事项形成“一项一方案”,打好组合拳、实现新突破。
“从0到10”,推动全过程创新
“科技创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加速,即‘从0到10’的全过程。”
“强化全过程创新理念,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是提升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路径。”
“上海必须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形成若干个创新‘核爆点’。”
…………
日前召开的2023年上海两会上,“全过程创新”成了热议的焦点。加快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成为共识。
2022年,上海积极应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叠加冲击,经济走出了V型反转。上海全市生产总值(GDP)已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一系列经济数据透露出,上海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新年伊始,上海将科技创新视作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招”,着眼“全过程创新”,让“从0到10”环环相扣,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重点,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可以通过为企业引导、支持、补位,专心当好协调者、服务者和政策供给者。记者获悉,宝山区揭榜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改革试点,正以“先投后股”的创新探索,建立完善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的风险共担机制。
瞄准全链条、全过程创新,让转型中的宝山尝到了甜头。通过打好“大学牌”,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宝山“一核一带”大学科技园集群初步形成,累计落地企业345家,转化科技成果69项,诞生了首艘南极科考无人艇等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通过打好“企业牌”,培育“种子选手”,定向攻坚“裉节儿”难题和“卡脖子”领域。2022年,宝山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13家,同比翻两番。高新技术企业超1475家,两年内实现翻番。
科技创新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关键。在上海南部的闵行区,围绕“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全力布局未来新产业。
“大零号湾”毗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近年来,闵行区以新时期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院所聚集、科技成果密度高、产业承载能力强”的区位优势,打造“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宁德时代、西门子电气、歌尔光学等头部企业创新中心相继落地,“大零号湾”核心区内实际入驻企业已近700家,50家企业获融资达50亿元,其中9家估值超10亿元,23家公司获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推动“大零号湾”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大零号湾”区域还汇聚航空、航天、船舶、核电装备等10多家科研院所,2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按照规划,到2035年,“大零号湾”将全面建成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创新地标。
协同发展,“优势做优、特色做特”
1月11日,“静安区露台经济联盟”在上海南京西路上的中信泰富广场亮相。依托丰富的露台资源,静安区内的商业体将打造丰富的沉浸式体验与夜间社交新场域,将夜间经济的发展触角从地面延展到露台天台,最大限度利用城市空间,打造“露台经济”。
一条流光溢彩、具有“国际范儿”的南京西路,是上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缩影。国际大牌喜欢在这里扎堆,商务楼宇租金高,却“一房难求”。目前,南京西路汇集了20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商业街区。
2022年年底,南京西路商圈又添新成员。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张园,在四年修缮改造后焕发新生。先行开放的张园西区引来诸多国际顶尖品牌,在浓浓的老上海氛围中打造自成一格的品牌展示空间。
自上海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来,静安区作为核心承载区,立足“国际静安”的优势,抓国际化、抓载体、抓机制,不断做优做强品牌经济、首发经济和总部经济,致力打造既能“买全球”,也能“卖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
立足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上海各区以“拼抢”劲头谋创新,更在扎实做好区域协同、系统发展大文章的同时,将“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在空间布局上形成更合理、更科学的产业生态,以创造性的探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动的实践内涵。
建总部,引人才。人们发现,具有磁吸力的,不只是南京西路这样的繁华市中心,上海郊区的田野乡间同样独具魅力。
2022年11月,新兴际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两家重量级央企,相继落户上海奉贤东方美谷核心区。“奉贤就像一座花园城市。”一位央企相关负责人说,没想到上海还有这样一个市场前景广阔又环境宜人的地方,既有大都市独有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又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通江达海,企业的货物装备运输非常便捷。
“生态美”成最强引力。从零起步,经过7年跨越式发展,东方美谷已集聚3000多个美丽健康产业品牌,致力从“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向“世界化妆品之都”迈进。作为上海五个新城之一的奉贤新城,也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前来安居、兴业。
敢闯敢拼,一马当先。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的上海,正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上海经验。这座城市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本报记者 任鹏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