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的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光明。但与此同时,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一呼吁从价值维度阐明了中国应对百年变局的基本主张,立意高远、振聋发聩,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直面世界难题的思路和方向,将不断凝聚起进步力量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价值坐标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智慧精华,经过历史实践总结,洞察历史潮流大势,通过深思熟虑贡献给全人类的思想理念。和平、发展是各国人民的核心诉求,公平、正义是国际秩序的基石,民主、自由为人类所不懈追求。
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世界问题的一贯主张和态度,表明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前进。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应对全人类共同挑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指引。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为各国人民广泛接受的理念,可以让全世界聚焦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减少分歧和对立,全力以赴去应对人类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一心一意去创建一个美好未来,真正实现共赢共享的社会繁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宇宙之大、天地之广,没有什么不能包容和承载的。世间万物各有其生存的权利,各国人民所选之路并不影响彼此的前行。“行天下之大道”就是要放眼天下,一心为公,做全世界共同认定、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和前途的大事。面对世界的共同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迎难而上。
全人类共同价值突破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一己之私。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谋求天下大同、和平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切实解决好安全问题,为此,中国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以此来具体地践行和平与发展的要义。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明确承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尤其是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因为中国深知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地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自己的判断,站在历史正确的立场上,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立场上,不畏霸权,敢于斗争,对发展中国家伸以援手,扶危济困,表现出一个大国、大党的历史主动和仁者风范。世界越发看到,中国的发展只会进一步增强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正面力量。
探寻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最大公约数
关于人与人、国与国的最佳相处之道,中国的哲人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用交流、包容、理解、友好来消弭和化解邻里之间、国家之间的纠纷、对立、冲突、争斗,是中国人的处事规则和社会秩序中最高级别的选项。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运用于沟通世界文明间的隔阂,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世界问题的智慧体现。就文明而言,“和”的本义是容纳多种不同。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这些论断融汇了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海纳百川、开放包容之旨。
为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呼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础上对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判断和总体把握,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文明交流所秉持的一贯态度,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间万物千差万别,这是由其自身特性决定的。如果用同一种标准去要求它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用同样的标尺去衡量,那就会产生矛盾纠纷。文明的产生源于各自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充满傲慢与偏见的文明优越是对文明认知的一种浅见、一种狭隘;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都是一种固执、一种冒犯,终究不为现代文明世界所容纳。只有加强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才能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破除人为的隔阂和文化的壁垒,从而达到多种文明共存与发展的理想状态。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互鉴、文明交流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中国的古代经典对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彼此交往和尊重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精彩的论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交往之道在于互访、互动,单向而行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如何做好交流互动?“礼者,自卑而尊人。”这里的“自卑”指的是自谦、恭敬、不自满、不傲慢,给对方以充分的尊重。这种尊重包含了富裕对贫穷的尊重、强大对弱小的尊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正是将中华文明的这些独特智慧不断加以吸收和丰富,推而广之,落实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与保护实践中。用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共存去超越文明的隔阂、冲突和优越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和世界谋求和平与发展提出的远见卓识,是一个大国、大党贡献给全人类的思想成果。
(作者:梁燕,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