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 星期二

    增强历史主动 永葆科教初心

    作者:杨贤金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 05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安排、一体阐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明了三者对于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一流大学的引领和支撑。科教兴国是中国大学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特色。天津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矢志践行科教兴国的初心使命,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一是主动探索“一流大学”中国范式,为科教兴国做好有力支撑。科教兴国的根本要靠人才,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赋予了高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责任。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大学的模式和标准,必须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路,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立足新时代,天津大学将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办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遵循教育“四为”方针谋划学校发展,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好党和人民的事业;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引导师生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聚焦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贡献自身力量。

      二是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人才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大学是立德树人的地方,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进一步强调了立德树人这一高校的立身之本。大学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面向新征程,天津大学将始终把“家国情怀”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以科学理论为本铸魂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穿、有机融入思政课,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引导全校干部师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价值塑造为纲启智润心,巩固和拓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成效,发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育人作用,从专业认知、生涯规划等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自觉肩负起“强国一代”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主动分析未来国家对人才在综合素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培养体系。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师。

      三是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强国提供智力支持。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担当新使命,天津大学将“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作为谋划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国家需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创新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超前谋划布局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前布局科学研究平台。深化“强工、厚理、振文、兴医”学科布局,发挥好学科交叉中心作用,广泛建设学科交叉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高水平重大科技平台,努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锚定“四个面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聚焦“卡脖子”技术,持续深化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原始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建设好合成生物学、医工智能交叉研究、地震工程基础研究、地球关键带国家科学观测研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国家战略引育科技创新力量,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天大力量”。

      (作者:杨贤金,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