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快两年了,我每个月都要去红岩镇12个行政村,风雨无阻地为村民们播放电影。这么做,是因为丈夫去世前的一句话。
我丈夫名叫茶应明,小名“了土”,大家总是叫他“老土”。1980年,生产队的大仓库被改成了电影院,老土报名当了电影放映员。那个年代,看电影是村民们最爱的娱乐活动,老土一来,孩子们都欢笑着跑过来,村民们也笑着问:“老土,又带了什么新电影来呀”,然后帮忙搬这搬那。那场面,真叫人高兴。当时工资18块钱一个月,虽然不多,但老土做得很开心。那年月路不好走,放完电影天都黑透了,我不放心,就时常一起去,帮他打打下手、壮壮胆。
十来年后,弥渡县电影院进行对外承包经营改革。老土承包了一台放映机,售票放映。渐渐地,电视机、碟片、录像室多了起来,农村电影院也开始走下坡路。老土的“电影梦”难以为继,我们只能另谋生路。
2011年1月,大理州成立了星影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加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政策扶持,老土的热情又被点燃了,没多犹豫就干起了“老本行”。这次,我们用的已经是数字电影放映机了。设备轻便了,放映效果也更好了。老土还拿出家里为数不多的存款买了辆面包车,开着它走乡串户。他对观众口味摸得很清楚,来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
好景不长,2015年,老土生病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不得不暂别工作一段时间。放映员收入低,我们也曾劝他别干了,直接领低保,还能好好养身体。但对老土来说,好像只有摸到放映机自己才能“活过来”。出院不到3个月,他就想去放电影。我理解他,不再劝阻。到了放映点,和村民们说说话,大家乐和乐和,老土的心情就变好了。
直到2020年去世的那个月,他还在放电影。临终时,他拉着我的手,吃力地说:“我一辈子都爱放电影,能坚持的话,你以后帮我继续做下去吧。想开一些,别闷在家里。”
这两年来,我始终记得老土这句话。放电影前,我会想起老土一笔一画手写海报的样子;放电影时,看到幕布前人们的笑脸,我会想,老土看到一定也很开心;放完电影,收拾好设备,我走在当年和老土一起走过的乡间小路上……我明白,只要电影还在放映,他就一直在我身边。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陈之殷、赵秋丽、龙军、冯帆、禹爱华、张勇、张锐、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