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所擘画的宏伟蓝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治保证。新征程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奋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1、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持续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一直心系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不同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推进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同自然环境作斗争,寻求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毛泽东同志提出加强林业绿化、大兴水利建设,推动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协调发展,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植树造林,推动环保立法。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与担当。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理论上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着力推动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治理,成功探索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十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北京PM2.5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这十年,我国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十年,我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风险得到了基本管控。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与真理力量,生动彰显了以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期待的现实需要。从现实上看,中国共产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民生问题和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使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实现“双碳”目标任务重、压力大。必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源头上减少能耗、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强烈期盼,才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彰显主动承担国际减排责任的大国担当。从国际上看,控制碳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促进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全球性议题。我国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动承担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责任,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推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新时代十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了56%,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就要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具有国际标准、全球视野,化压力为动力,在变局中开新局,充分彰显中国积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大合作、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的大国担当。
2、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核心力量。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主动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领导核心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狠抓全社会节能减排,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双碳”工作为总牵引,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全面领导是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把握好这个制度优势,将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彻到“双碳”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确保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全党令行禁止、步调一致,集中力量办大事,汇聚起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磅礴力量;发挥党的领导思想优势,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重要抓手,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着力夯实思想之基;发挥党的领导组织优势,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完善党的组织方式,建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把“双碳”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中来,以党内监督为统领,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压实主体责任,健全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督查问责机制,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必须增强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加快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科学把握碳达峰节奏,明确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稳妥有序推进“双碳”工作。
3、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开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征程
以加强政治领导力为统领,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从政治上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彰显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紧扣碳达峰碳中和时代命题,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以低碳技术创新、能源革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关键引擎,实现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以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低碳产业为关键抓手,实现稳中求进,而不能搞运动式“降碳”。
以提升思想引领力为先导,夯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领会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和“1+N”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加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理论研究与思想武装,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扛起政治责任。
以培育群众组织力为抓手,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服务宗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组织参与。在服务宗旨上,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执政基础;在实现目标上,必须破解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良好生态环境需求;在推进方法上,必须注重策略方法运用,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之间的关系,组织动员全民参与,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同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以增强组织号召力为保障,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的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党的组织号召力关系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高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按照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科学分解目标任务,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能力和本领。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作出中国新贡献,为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碳中和发展谱写中国新篇章。
(作者:陆小成,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