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天津师范大学:

    以红色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者:李红娟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0日 10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先进分子、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丰富内涵与用之不竭的原动力,用实用好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有必要。始建于1958年的天津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天津师大”)是天津百年师范教育的传承者,天津基础教育文脉发祥地,入列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秀师范大学建设行列。学校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铭记红色历史,以红色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更优质量迈进。

    传承红色基因,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石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这一先导。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主要体现,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及重要表现形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持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学校始终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路,坚定红色文化教育理念,充分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等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石。

      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好组织保障,着力建设天津师大“十大”育人体系,推动“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有机融合,构建起思政教育的常态化格局、长效化机制,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重任落实在行动上。强化业务锻炼与党性锤炼的同向同行,以“2+2+1”主体班次为抓手、以专题讲座培训为依托、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导向,分层、分类、分步骤实施培训,提升党员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的有效性。找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深入推进“百年党史中的诗与远方——百名党支部书记讲述百年党史故事”“学金句悟思想 迎盛会踏征程”微型党课评比活动,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载体

      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是传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好载体。学校多措并举创新红色教育路径,拓展赓续红色血脉的渠道,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载体。

      加强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建设,用好课堂内外吸引学生的“磁铁效应”。分校院两级打造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中心,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基地,以红色文化教育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思政公开课大赛训练营、学生党员骨干“旗帜班”为载体,通过集中培训、实践宣讲、互动交流等方式,突出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强化红色文化的实践带动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赓续红色血脉,激发举旗、担责、奋斗的不竭动力。筑牢网络阵地建设,精心打磨“天师学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学生公寓数字宣传系统,实现网上网下互联互通。重点打造网络“红课”学习平台和“为你读经典”思政微课堂,抓住重大纪念日、重大时事等,弘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思想内涵,强化红色文化育人吸引力。

    铭记红色历史,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力量

      红色文化承载着伟大建党精神等的精髓,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学校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在融入和渗透上下功夫,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强化校园红色文化育人项目建设,联动开展“学党史·动起来”“今天是‘我们’的生日”等浸润式红色文化教育,广泛组织“百名党员颂英烈 砥砺奋进新征程”中华英烈事迹宣讲等活动百余场,让师生们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举办“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展活动,常态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让师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校师生深度接触高质量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其浸润下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铭记红色历史,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切实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作者:李红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