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加拿大蒙特利尔12月19日电(记者黄垚、史霄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19日凌晨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经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近两周的谈判磋商,在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缔约方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
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历经4年,我们终于来到了旅程的终点。“我们手上的一揽子文件能够指引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遏制并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
会议除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相关的监测框架,还通过了关于资源调动和技术科学合作及支持其执行的决定、关于规划监测报告和审查机制的决定、关于DSI的决定等一揽子文件。
“这个‘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历史性地将DSI落地路径纳入,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的基金。”黄润秋说,“可以说我们正在采取果断的行动逐步迈向愿景。”
COP15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包含两个阶段会议。第一阶段会议2021年在中国昆明成功举行;第二阶段会议于今年12月7日至19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蒙特利尔召开,中国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