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深入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精神,坚持就业导向办学理念,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产业办专业,立足需求育人才。积极回应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职业价值观选择、社会需求标准获取、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诉求,主动对接社会用人标准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今年,学院取得就业率98.42%的好成绩。学院就业导向贯穿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做法,提升了高技能人才供需匹配度,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搭平台 创机制 示范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
学院牵头建设的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培训教育集团聚焦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院校、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与培训、技术攻关、科学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打造以学校、企业为主体,政府、行业参与,全省装备制造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形成由90余家成员单位组成,互动交融、共建共享的“朋友圈”。集团不断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实体化运作,着力提升产教融合广度深度,通过构建完善“1+6”制度体系,优化和疏通了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和通道,激发校企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通过3大运行机制的创新,提升了校企互动的频次和质量,形成了产教多维交织、校企高频互动的拓扑网络;通过分支机构、特色机构等集团二级运行单位建设,将校企成员按照工作领域和发展侧重分类集成,形成了23个高度聚焦、深度联结、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联合体,促进产教融合纵深化发展。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集团智慧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将校企资源、合作交流、培训鉴定、招生招聘、课题研发、专业建设等方面数据进行了集合和分析,提升了校企之间的数据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项目共建水平,打造形成了山东省装备制造领域的数据聚集高地。
2021年,集团被确立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一核双驱三支撑’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培训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典型案例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果展、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技工院校教研工作技术研讨会等场合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并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聚人才 建载体 树立产教融合强基标杆
学院实施校企“人才互通、队伍共建”策略,通过柔性引入企业大师、精准聘请产业教授、滚动入职企业锻炼、动态调整兼职教师库等方式,先后引进、聘请企业高层次人才、产业教授21人,教师滚动进入企业锻炼307人次,建立600余名企业师傅组成的兼职教师动态库,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技术能手,以及教学名师等高水平专家、教师51人,教师队伍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实施技术技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建设省市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艺技能传承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21个产教融合载体,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军民融合高端装备企业分类开展技术革新、工艺完善、协同研发。参与科技普及推广、专家咨询,极大提升校企互动层级。新增授权职务专利455项,发明专利竞争力评价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连续两年位于前2%;服务企业110家,科研与技术服务到款额4650余万元,实现了校企高质量协同发展,树立产教融合强基标杆。
调结构 优模式 打造高质量就业样板
学院聚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端装备”产业,实施基于装备制造底色的集群化专业布局动态调整,将智能制造专业群、自动化专业群围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进行全面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逐步聚焦到工业智能控制领域,现代商贸流通专业群转型服务高端装备领域。学院专业链建设全面聚焦服务“高端装备”产业链,构建形成新“一体两翼”专业集群发展格局,专业产业匹配度更高,人才供给针对性更强。实施专业群与产业学院协同发展战略,创新了“以群建院、以院强群、群院共建、共生共长”的产业学院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将专业群发展与产业学院一体设计、同步建设,建成智能制造学院等5个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一群一院”发展格局。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订单培养策略,着力提升订单落地质量,通过资源输入、技术引入、标准嵌入、文化融入等方式,形成从人才培养到精准就业的订单培养全流程解决方案,实现订单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化、培养过程的协同化、就业落地的精准化,极大提升订单培养的定向就业率。
学院积极探索校本特色学徒培养,与山东开泰集团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同步培养,成为“双学徒制”试点典型;与歌尔股份合作成立“歌尔匠造班”,实施“三段式”学徒培养,学生在企业匠造培训中心内完成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毕业即可胜任工作岗位,企业留用率达90%以上。2021年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和就业率分别为99.64%和98.67%,比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满意度和就业率平均数分别高出了6个和4个百分点。
2022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代表在全省就业工作电视会议上作了《坚持就业导向办学理念 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交流发言,得到高度认可,“鲁劳职、学技术、就业好”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张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