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服务大民生,满足企业多元需求,天津市西青区创新打造“行政许可样板间”,将高频行政审批事项可视化、直观化、标准化,“一站式”政务服务惠企暖民心。
90后创业者邢晓林正着手开设一间属于自己的口腔门诊部。从开始跑审批手续到取得行政许可,只用了一个多月。“怎么配置设备、如何设计布局、有哪些注意事项,直观可视的‘样板间’,让我这样的新手可以按图索骥,真帮了大忙!”邢晓林说。
为群众着想 审批提速
“目前,我们已打造了口腔门诊部、民办幼儿园2个‘行政许可样板间’,为62家企业提供可视化、标准化服务,审批时间平均节省1至2个月。我们还将不断扩大‘样板间’数量,提高办事效率。”西青区政务服务办公室主任林小琳说。
西青区行政审批局社会事务一科科长王召晶告诉记者,审批部门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梳理了注意事项较多、返工率较高的审批事项,优先打造“行政许可样板间”。例如,口腔门诊部对设置消毒流程要求十分严格,大到污染区、消毒区等区域划分和管理,小到水池数量等细节,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告知,尽可能让办事人一次性审批通过。
除了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大型企业也对西青政务工作的高效竖起大拇指。
“自从项目动工,这里每天都有新进展。不到半年时间,整个工程进度就完成了百分之五十,跑出了‘拿地即开工’的西青速度。”近日,记者在西青区首个“拿地即开工”商业项目——天津杉杉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项目现场看到,装载车来回穿梭作业,工人各司其职,一派热火朝天。
“我们在2022年4月25日拿地,5月13日就取得项目施工许可证。西青区施工手续审批办理的速度在我们所有杉杉奥特莱斯项目中是最快的!”该公司副总经理璩翔表示,如果按照传统审批模式,从拿地到完成全部审批流程并开工需要约2个月,从前期工作算起更是需要近半年。
多年来,西青区本着为企业添福利、增便利的服务宗旨,坚持下好深化改革“一盘棋”,统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系统各单位协同联动,切实推动“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
2021年,元气森林建成的天津西青工厂,成为当地首个“拿地即开工”工业项目。建设前,元气森林曾与天津市西青区积极沟通,“希望能早开工早投产,确保在销售旺季前实现生产。”这个想法得到西青区支持,通过提前介入服务、提供全流程审批、分区域分节点开展项目验收等创新,节省了行政审批时间。
“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没想到项目能提前一个多月开工。这样的审批速度让我们在建设项目时大幅减少了资金占用,可以轻装上阵。”天津威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航由衷为西青区营商环境点赞。
做好“店小二” 惠企暖心
项目高效推进的背后,是西青区始终想在前的“店小二”理念。
“实际上在拿地的同时,区内多个为企业服务的部门就已经开始联合行动。我们会为企业成立大项目服务专班,个性化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真正让企业少跑路多安心。”西青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葛帅说。
“吹哨报到、政企会客、专班服务、定期走访、开工必到、亲清在线、早餐会商、下午茶叙”是西青区创新的8条领导干部“亲商”举措,今年以来,全区处级领导干部服务企业近800家,增进了领导班子与企业家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夯实真清敢亲、既亲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实落细,项目建设自然能够跑出“加速度”。得益于西青区紧抓企业尽早开工的实际需求,多部门将“接力跑”改成“并肩跑”,压缩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的时间,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力促项目用地快审快批。
近年来,西青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产业链项目特点,以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为切入点,科学设置审批流程,精简规范审批事项,积极创新审批服务模式,不断完善“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等制度体系,积极推行“区域评估”“以函代证”“告知承诺”“联合验收”“帮办代办”等改革举措,率先探索“拿地即开工”、全过程帮办代办等审批服务模式,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短评】
用新招实招惠企便民
近年来,天津市西青区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在提升政务服务上新招、实招迭出,从“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到“拿地即开工”“行政样板间”。
然而,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中,大部分都涉及多种材料,每种材料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政策之间如何衔接?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哪些材料可以共享?这都需要各相关部门在周密筹划、反复协调中解决,目的就是要尽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服务,让他们带着期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
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在竞争中从小变大、由弱变强,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冲击下披荆斩棘,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更需要政府部门围绕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多做创新,多做“减法”,合并“同类项”,企业才能真正拥有“特别管用、特别解渴、特别提气、特别给力”的获得感。
(本报记者 刘 茜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