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1日 星期四

    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胥彦玲 肖雯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1日 16版)

      【自立自强·大家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要求,为新时期建设高水平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指明了努力方向。

      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网络枢纽或重要节点,是全球创新经济高地和创新生态标杆城市。既能够集聚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开展重大原始创新研究,又能够通过高效的技术转化市场、活跃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链”深度融合的本质是由企业、院校类科研机构、政府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强相互作用构成的区域创新生态。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四链”相互融合、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层级或节点地位。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突出,已进入全球顶级科技集群区域排名前十行列,在支撑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但应该认识到,我国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仍存在“四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体系化创新效能还不高、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够深入、国际影响力仍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链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二是“四链”融合存在相互脱节现象,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三是“四链”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创新运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形成“四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好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首先,应统筹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带动“四链”深度融合。加强顶层设计,以创新链产业链协同为核心,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强化人才、知识、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配套支持。加强产业链整体规划,完善产业链统筹组织管理机制,从产业链的全球化程度、技术依赖度、产品供应链等角度全面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明确不同类型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清单和发展路线图,分类精准设计扶持政策,实现产业链堵点的重点突破。完善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产业创新链。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立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的央地统筹协调机制,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其次,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精准配置资金链和人才链。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创新人才需求开展调研梳理,做好人才规划和人才计划,加强人才精准引进和全方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融合聚变,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耦合匹配和精准对接。坚持长期“扶优扶强”,以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为目标,每年评估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立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库,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以财政资金精准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产业创新链,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供需精准对接,助力产业链升级发展。

      再次,“四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通发挥“协同合力”是构建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聚焦科技创新中心高精尖产业链创新堵点、难点和痛点,精准布局创新链,引导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形成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以产业集群枢纽链接政策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效促进产业相关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共享,打造“四链”融通的现代产业体系。着眼全球价值链高端布局创新链,瞄准全球产业创新前沿,加快布局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提升技术“原创力”和成果“转化力”,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抢占未来产业先机。

      最后,营造“四链”深度融合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创新生态。建立统筹推进“四链”深度融合的工作机构,完善工作统筹调度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建立一体联动的服务保障机制,引领“四链”融合互促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服务产业链发展的“问题直通车、联络直通车、政策直通车”制度,提升宏观政策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强化产业链高端核心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机制,破解人才短缺难题。聚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关键环节需求,优化创新政策体系,在普惠性政策保障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重大功能平台及急需紧缺人才的发展需求创新“特色专项政策”,做到精准靶向施策。

      (作者:胥彦玲 肖雯,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