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

    保存历史 见证文明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8日 04版)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山东单元展示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光明图片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这本《铁冶志》是明代工部官员傅浚的著作,系统总结了16世纪初中国的冶铁技术。它是由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发现的传世孤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山东单元,听完讲解员的介绍,观众立刻对这本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古籍心生敬意。

      在《铁冶志》旁,一同参展的还有《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率领门客综合诸子百家学说撰写的著作。展出的这册《淮南子》是宋朝出版的存世孤本,曾经被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山东杨氏海源阁收藏,民国时杨家为救济灾民将此书出售,此后一度下落不明,直至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重新发现。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汉籍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布,也是多元文化视角下人文交流互鉴的直接体现。长期以来,大量汉籍流布于境外,其中不乏中国大陆缺藏的版本和品种。为保存历史、见证文明,由山东大学牵头推进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开启寻访域外汉籍之路。

      这项工程,旨在调研摸清境外所藏中华古文献的全部情况,将中国大陆缺藏的品种和版本进行复制、出版、整理和综合性研究,从而完善中华古文献的存藏体系,为国内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文献支持,为世界汉学界和汉学家提供完备的研究资料。

      自2018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启动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以来,山东大学切实担负起实施主体应有的责任,扎实推进合璧工程,在团队组建、项目任务推进、学术期刊编纂、课题招标评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目前,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已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95个国家的1988家藏书机构进行了汉籍存藏调查,基本掌握了境外汉籍存藏情况。其中,与1173家藏书机构建立了合作联系,达成420项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已初步完成30万部境外汉籍的编目工作,从中遴选并复制回归稀缺汉籍1600余种,其中260种已出版。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作为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与文化价值的文化工程,对研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推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大意义。”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郑杰文说。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