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江夏之大美

    作者:阎晶明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6日 16版)

      【诗意中国】

      在城市名前冠以“大”字,似是一种时尚,表达着人们对自己家乡的骄傲或居住城市的热爱,哪怕是一个小县城,也要在前面加一个“大”字以示突出。通常,把一个地方称之为“大”,要以足够的公认度为前提。在我的印象里,排在第一的当然是“大上海”,第二就是“大武汉”了。武汉之大,一般的外来者都有体会,即使在此游玩十天,相信也无法深刻理解“武汉三镇”的概念。我到过武汉多次,每次都有如初次到访。今夏的一次游历更加深了关于武汉之大的认识。

      此次到访的是武汉江夏区。历经五天驱车奔走,方知竟然不过行走了江夏区的二分之一弱而已。朋友们纷纷感叹江夏之大超乎想象,必须再来。原因不仅是要补上那另外一半的风景,更因为江夏的景色之美让人难忘。

      把江夏的景观统称为“大美”或“大而美”,可谓恰切。仅举两个湖的例子吧。一是汤逊湖,水域面积近50平方千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城中湖。二是梁子湖,其水域面积更是大出汤逊湖六七倍之多,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江夏之大之美,即使未见也是可以想象的。

      今日江夏,沧桑巨变,这里有“楚天首县”的美誉,这一“首”字,既在其大,也在其美,还因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飞速发展。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地,科技、教育的发展更是令人称奇。这里有20多所大学,聚集着26万之多的大学生,区域人口的年轻化和高素质化已成突出优势。

      这里也曾是古代诗人驻足、留恋、歌吟不尽的地方。时隔千年之遥,再读他们的诗作,既为其中表达的美感神往,更会想象,如果诗人们穿越到今天,又会发出怎样的喟叹。

      江夏作为地名,已经存在了将近两千年,考察历史沿革,江夏的版图也总在变动着。汉高祖时的江夏郡“地占半楚”,十分阔大。至隋朝,江夏县与今日之武昌区几乎重叠。今天的江夏,是大武汉南部的一个区,曾经,它就是武昌的雅称,甚至是楚地的指代。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诗人写了那么多歌吟江夏的诗,诗中又反复出现黄鹤楼的意象。

      古诗里的黄鹤楼,是一个吊古怀远的景观,是表达离情别绪,念天地悠悠的意象,而这些诗作,大多以“江夏”为诗题。仅诗仙李白,写江夏或在江夏写的诗作就达17首之多。这些诗,常常是诗题中有“江夏”,诗中有“黄鹤楼”,譬如“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江夏行》)、“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江夏送友人》)、“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人登上黄鹤楼,就难免怀古,不免惆怅,更想象那未曾相识的古人,乘着黄鹤悠然远去,真正是撩拨诗情的景观。

      除了李白,我们还可以读到杜甫的“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以及陆游的“骑鹤仙人不可呼,一樽犹得与君俱。……凄凉江夏秋风里,况见新丰旧酒徒”(《江夏与章冠之遇别后寄赠》)。

      从中,我们既读出诗人的内心独白,又可见他们共同的情怀,甚至可以读到一种相同的意象,一种默契的写作模式。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江夏早已同武昌城最突出的地标黄鹤楼融为一体了。江夏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一片让诗人诗情喷涌的土地。

      回到今天,新时代的创造激情正在江夏人心中迸发,自然景观壮阔,青山绿水怡人。与此同时,青年才俊的会聚,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曾是李白感时伤怀的地方,今天则成为一片建设的热土,一个可以让更多人实现梦想、大展宏图的新城。

      书写这片土地,描摹今天的盛景,表达富有时代感召力的情感,需要有新的思考,这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这里仍然让诗人们驻足留恋、诗兴大发,可以描绘出比神话中更高远的意境。这也让人联想到文学的作用。在社会的变迁中,尤其是在当代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文学从来都不应缺席,它可以让眼前的现实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接续中增添新的情感和力量。“无用”的文学因此又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之用。

      在江夏期间,正逢每年一度的“赏荷采莲节”举办,我见证了这一盛况。荷花,自古都是诗人、画家重要的表现对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千年前的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如此描述,成为荷花高洁品格的生动表达。一百年前的朱自清,以一篇美文驰名天下,“荷塘月色”从此成为欣赏荷花美景的重要意象。这正是文学恒久魅力的体现。在江夏这个千百年来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有许多新的诗情画意正等待作家艺术家们去书写、描绘。

      (作者:阎晶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