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宝水》(长篇小说)
载《十月·长篇小说》2022年第4、5期
作为用文学方式书写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作,该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首批支持项目名单。人到中年、遭遇困境的女主人公在宝水村住了一年,在对自己童年村庄的旧日回溯和对宝水村事务的参与中,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嬗变,自身也获得了新生和蝶变。评论者认为,这是一次女性视角的乡土叙事,作品触及乡村建设中的每一重纹理、每一个结构性问题,对人物面对新生活产生的心理纠结和波动、对乡村旧传统与新生活的纠缠扭结,都有深切体察,准确刻画。题目“宝水”是村庄的名字,也包含了更为广阔的含义。
陈集益《金翅鱼之歌》(长篇小说)
载《人民文学》2022年第11期
卷首语如是说:小说将人对自然“取之有道”观念的重塑轨迹,化为痛与悟,细心而不失沉雄地放在时代演进中,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依然作为现实主义的重要叙事手段,但在此之上,将环境驳诘升展为生态视野,把个体诉求转换为人心所向,于是,一道拦河坝一座小水电站的问题,与长远的幸福美丽的生活理想发生了密实的世情关联和密切的文学关联。
马伯庸《大医》(长篇小说)
载《收获·长篇小说》2022秋卷
1910年,曾在战火中被国际红会医生救下的农村青年方三响、聪明飒爽的富家小姐姚英子、头脑活络的洋派青年孙希,三人因各自机缘汇集于上海新成立的大清红十字会总医院。时局纷乱,他们历经洪灾、鼠疫、起义……经受了生死和战火的洗礼,亲见了朝廷的腐朽、百姓的悲苦、革命志士的忠义,在多方势力间辗转腾挪,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何为苍生大医?不虑己身、普救众生。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年轻的医者们决心担负起重任。
杨晓升《教授的儿子》(中篇小说)
载《清明》2022年第5期
杨晓升的写作一向关注社会民生与现实,在虚构性作品中体现出纪实风格与问题意识。该作品亦呈现了这样的特点。小说聚焦一部分留学生父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他们为了培养孩子煞费苦心、不计成本,结果却与理想相去甚远。在《赌博式留学成效几何》的创作谈中,作家谈到了自己的思考:假如自己的能力和学业成绩有限,却非要用高昂的费用去铺路,实现镀金的愿望,最终恐怕会弄巧成拙。
张哲《劝人方》(短篇小说)
载《中国作家》2022年第9期
20年前,曲艺爱好者宋韧到村里演出,却遭村民冷遇。他凭借对曲艺的激情,多次返场后,最终收获了村民们沸腾般的掌声,并结下深厚友谊。20年后,成为网络平台曲艺主播、拥有万千粉丝的宋韧重返乡村,再次为村民唱起了当年的那曲《劝人方》,时光荏苒中,同样的曲子唱出了不同的味道。
辽京《关于爱的一些小事》(短篇小说)
载《钟山》2022年第5期
孩子最在意的,未必就是成人所在意的,孩子所珍视的,也往往不被成人理解。在孩子毛毛看来,球球就是他最心爱的独一无二的伙伴,妈妈却以爱之名,用冷冰冰的现实妄图撕裂他唯一的寄托。究竟什么才是爱,什么才是关于爱的一些小事?作者以冷静而温情的笔触,展现出孩童眼中模糊又真切的世界,那些隐秘细微的内心角落,那些转瞬即逝的温暖时刻。
辛茜《玛卿山下援青人》(报告文学)
载《北京文学》2022年第11期
作家以苍劲的笔力刻画出一批从上海来到高原的援青干部形象,他们与当地干部同甘共苦,以实干者的激情吹开了多曲河上的冰;以心怀百姓的炽热之心,驱赶着风雪严寒,温暖了浩荡千里的茫茫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