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点明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点中国特色。这一理论阐释为包括教育在内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范式和基本遵循。在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如何以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注解与支撑,成为基础性、战略性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国情。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其战略目标表现为创建世界最大的、人人可以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人口规模巨大,主要指的是各级各类教育阶段的学生规模或教育人口数量巨大,并可延伸至学校规模、师资数量、设施体量等量的增长,它具有与其他国家教育发展进行程度比较的价值。这里的“量”,不仅是数量,还意味着教育处于发展中、充盈中的状态。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量”与“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必须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其指引下,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直面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短板,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公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多样化高中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夯实教师队伍建设,以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协调发展和充足的人力资源积累大力推进共同富裕。
教育战线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主体,要不断完善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深层次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要通过建立各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应以此为指导,建立完善国民环境教育体系,系统设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对学前儿童、中小学生和教师群体的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分类探索专业和非专业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掌握相应的环境治理技能。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环境,建设培养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时代新人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建设这样的教育体系,焦点在于变革,这一变革要服务于稳固国家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要求高度重视和平教育,要求教育系统探索通过和平校园建设与和平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式、主题式、项目式和融合式途径推动建设,培养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时代新人。
中国式现代化增亮教育强国建设底色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之路上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成就。这些实践成就令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图景底色更加亮丽。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层底色,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党领导下的教育强国建设之路,致力于解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将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提供宝贵经验。要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展开的根本坐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承接并延续教育实践脉络的首要标识。
坚持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之源,其实践形式具体表现为: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创新举措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切实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得到有效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党的教育创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相应的教育实践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验积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部署,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健全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等实践,以及教育扶贫、乡村教育振兴的深入实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内涵不断丰富,教育生态不断改善,人民在教育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作者:朱旭东,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