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到穆云畲族乡工作已经三年了,一步步见证了乡里的新变迁、新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我们信心满满,更有干劲。
以桃花闻名的虎头村,是福安市少有的平原畲村之一。阳春三月,一走进这千里沃野,就能看到一片片桃花如红霞般灼灼盛开。那场景,真喜人。实际上,不单虎头村,相邻的几个村子也很有农业特色。可是,以前守着好资源,却没能盘活。为啥呢?乡里没有整体的开发规划,每个村子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想想看,是握紧拳头有力量,还是5个手指头各自伸展更厉害呢?
为了整体发展,很多乡镇干部走遍各村、调研谋划。每个村子各有特色,怎么才能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带来更大红利?正犯愁时,国家政策的春风吹来了——穆云乡向上级单位争取到了项目资金,修建白云山水和福穆公路两大景观带。借着这样的政策红利,我们以虎头、溪塔两村为核心,打造了穆云畲族乡生态旅游区,将周围几个村庄联合起来,拉开了携手共进的序幕。
虎头村的水蜜桃是出名的好,还得了个“闽桃珍果”的雅号。如今,一斤桃子的均价达20元以上,种植户的年收入有十来万元。除了桃子,葡萄、橙子也是咱当地特色。我们以“一村一品”的方式鼓励合作社种植,并打造了“2+N+旅游”的发展模式。这一套一套,听起来有些复杂,其实老乡们都很懂。“2”就是以水蜜桃和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主,“N”就是选种猕猴桃、橙子等特色产品。依托产业链条,建立观光园、采摘园,丰富旅游路线与内容。
为了增加凝聚力,各村组建了党建联盟,交流种植技术,互相帮扶。旅游火了,游客多了,大伙在家门口就可以将农产品卖出去,有些还被搬到网上,成了“爆款”。
刚开始筹建生态旅游区时,由于缺钱、少人,也有人担心:“安安稳稳在地里种桃得了,有多少、卖多少。搞大旅游区,投入这么多,见效能快吗?”有了疑惑就得及时解决。我们挨家挨户地讲,一场会接着一场会地讨论。慢慢地,一部分人弄懂了政策,解开了疙瘩,迈出了第一步。后来,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发现当年着实有些过虑了。现在,虎头村的千亩桃园,溪塔村的“最美葡萄沟”,下逢村的水乡渔村,南山村的“悠然田居”……这些已在四邻八乡中耳熟能详的名字,聚成了乡镇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棋局;桃花节、水蜜桃采摘节、刺葡萄采摘节,一张张亮丽名片引来八方客。一条合作共赢、兴村富农的路走得越来越开阔。
道路阔了,民宿新了,“智慧穆云”小程序把人们的衣食住行“搬”上了云端,老乡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缺什么?缺人才,缺懂技术、肯扎根的人才。咱农村的生活不比城里差,欢迎各方英才来穆云,一起“扮靓”这片桃源新世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陆健、高建进、胡晓军、李玉兰、耿建扩、陈元秋、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赵元君、王豆豆、朱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