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读者来信。在这封信中,大学生郑槐泠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过程作了深度梳理。“在思政课的熏陶启迪下接续成长”是她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接续育人”作用?本版邀请师生共同探讨。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在纪念馆进行一场特殊的“寻宝”游戏——“一件破旧外衣”“一把小手枪”“一封家书”,让小朋友们在寻找中走近历史。
紧跟他们身后的,是南海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通过分组查寻当地“抗战最后一役”的线索,分析战前形势、红军指挥员战前的运筹帷幄、战役过程及其意义。他们在图片资料实景前驻足沉思,在小组讨论交流中表达传承红色血脉的决心。
“在这场同主题、分学段的现场教学中,小学思政课重在教师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初中课堂则是实景探究,两节课都追求由单一信息传输转变成立体、多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形成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从‘小我’逐步走向‘大我’,从‘小爱’逐步走向‘大义’。”扬州市思政学科特级教师、竹西中学校长刘岚分析道。
正如数学先学习整数,再学有理数、实数,层层递进、有机统一也是将思政课改革引向深入的要求。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逐渐改变“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通过融合课堂、集体备课等形式,螺旋上升、衔接育人的“一体化”渠道在各地各校打通,为新时代思政课开辟了新空间,也赋予“强国一代”更强大的前行动力。
层递进、避重复,内容深耕更充分
“爱劳动”主题是思政课的重要章节,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涉及,高中思政课该如何把握?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陈明青许久。然而,参加市级大中小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联合教研活动后,经过思维碰撞融合,她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
“小学段学生对‘什么是劳动’逐步建立概念;初中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从事劳动的个体是平等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高中则应讲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名人名篇,认识层次更高、更抽象、更思辨。”
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看来,“一体化”更体现在相互协同。“从总体上讲,大中小学三个阶段应该各有侧重,各有不同。然而,思政教育的不少内容确实需要在不同学段反复强调,这是其内在特点。那么,如何在强调的同时避免简单重复?例如有的学生感到,高中考试反复背的知识到了大学还在讲,可实际上,大学要讲的可能跟中学不一样。所以‘一体化’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如何做整体规划设计,怎么体现相互有效衔接。”
“要实现学段衔接、贯通,就要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教学目标的要求去规范课程内容,小学的定位应为培养道德情感,中学的定位应为打牢思想基础。”洛阳市第五十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陈继表示,小学低年级培养的是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即“说话要算数”;小学高年级时注重强调“身边有法,生活中有法”,以及每位学生都受法律的保护;到了中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公民意识,让学生初步形成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依法辨别是非。“这便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横向贯通。”
多研讨、勤沟通,学情把握更精准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小、中、大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均有体现,究竟如何提炼出合适的育人思路?江苏省溧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里,教师们纷纷给出了答案。
强埠小学教师史云怡讲的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学生从分享身边的变化入手,逐步感知学校、家乡乃至祖国的变化;重温少先队入队誓词,畅想校园梦、家乡梦、中国梦。一段段贴近生活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坚持与付出,明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溧阳中学教师陈昕的课堂则按照“为什么、如何做”的逻辑结构展开,通过班级各小组展示研学成果,引导学生逐步探寻百年大党成功执政的奥秘,随后通过展示“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增强高中生对党的情感认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陈子烨的课堂则围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逻辑,并就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该如何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学段的壁垒要真正打通,各学段教师要在一起研讨,那么,研讨的重点是什么?不是大学应怎么教,初中应怎么上,而是研讨各学段如何真正立足于自己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各方面具体情况进行教学。”陈明青分析,“也就是说,只有弄明白了‘一条河’,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一段渠’;只有了解整片田野,才能清楚‘一亩田’的真正边界。”
陈明青还表示,具体每一学段,不只要帮助学生“知”,还要切实引导学生如何“行”。“仍以劳动为例,对于小学生,知道劳动光荣后,是不是应主动做好垃圾分类?对于中学生,知道劳动平等后,就能明白为什么要上劳动课、学农劳动?对于大学生,毕业面临择业就业,是不是愿意到贫困山区去工作,是不是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陈明青表示,每一个学段所结合的学生自身实际都是不同的,因此“行”的层面也会有不同指向,这都是思政课需要阐发、引导的。
领头强、分工明,协作机制更健全
一体化由谁牵头,靠谁推进?记者注意到,多地采取了建立省级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托本地知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队”成立一体化工作联盟的形式。例如,河南省在相关实施意见中提出,指导委员会统筹一体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咨询、督查、评估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体化建设“领头雁”,要充分利用丰富教研资源,主动对接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那么,作为“领头雁”的高校当何为?“我们要承担的一是政府想做但没有精力去做的事情;二是中小学想做却没有资源去做的事情;三是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协同的事情。”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文献表示,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依靠信息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的学术支持,和中小学一起打造“云上河洛”思政大数据平台,通过运用线上资源、线上课程,推动洛阳市的线上线下教学、教研一体化。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玉璞则认为,高校应承担在机制创优中的协同责任,做到积极联络、反复联络,并提供场地、办公用具;承担师资创优的“孵化”责任,完成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向中小学学段输送思政课人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中扩大本科生培养规模,提供学科人才支撑;承担研究创优的引领责任,利用学科优势,把中小学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由大学引领的中小学教师一起“找问题”,并根据问题设置研究课题共同攻关。
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教育研究机构承担了联络角色。9月底,“一体化讲好冬奥故事,优化思政课作业设计”专题市级展示交流活动在昌平第二实验小学举办。据悉,从2018年开始,北京启动“回天行动计划”,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启动优质资源与回天地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学校“手拉手”和回天地区“思政一体化”建设教研基地建设,促进学校质量整体提升。近年来,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领航的“昌平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共同体已培养出一批市区级骨干教师,并有一批青年教师崭露头角。
“大学和中小学思政教育之间长期以来确实形成了相互分割局面,老师、学校,学校内部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一体化、联系机制。”万美容表示,虽然各省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但其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
“目前大中小一体化的项目,大多是由大学马院组织牵头,但组织形式多是‘工作驱动型’,由院长、其他院领导主要推动。就教师而言,可能中小学教师合作积极性更高,但高校教师则未必主动,并没有形成教学团体当中的内生动力。”万美容分析,“所以我认为,光有指导委员会可能还不够,希望还能推动建立一些全国性、省市区级思政课教学研究会等类似学术型机构,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队伍、一体化目标、教学活动等方面有一体化的考量,对各方所处地位、责任有切实界定,让一体化得到更有效的推动。”
(本报记者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