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章正 张蕾 张景华 高建进 王胜昔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9日 08版)

        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桐木村景观 新华社发

        在山东莱西市南墅镇袁家村,荒山变果园。图为果农在采摘冬桃。新华社发

        福建省福州市市民在金鸡山公园茉莉花生态廊道游玩。新华社发

        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城市风光 新华社发

        丰收时节,江西弋阳金黄大地景美如画。江鸿跃摄/光明图片

      【生态聚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美丽中国,幸福人民。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何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有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福建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芊,河南省鹤壁市委书记马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非凡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非凡成就。对此,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常纪文:过去十年是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十年。我到湖北、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野外调研,经常能遇到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让人惊喜。在湖北长江边的河段里,还能看到小时候难得一见的翘嘴白和鳡鱼。

      这些变化,得益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行动计划,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体制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一系列举措,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保献: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时代十年生态环境质量得以前所未有的提升。以“北京蓝”为例,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下降了63.1%,充分体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孟芊: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培育绿色动能,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好生态已经成为全省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源泉。

      马富国:鹤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聚焦天更蓝,强力推进控排、控煤、控尘、控油、控车、控烧等“六控”措施;聚焦山更绿,深入开展“满城樱花、银杏绣城、处处竹园、绿满鹤壁”建设;聚焦水更清,持续深化“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如今的鹤壁,山水交融、蓝绿交织,昔日“煤城”变“绿城”,赢得了群众普遍赞誉。

    协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记者:要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常纪文: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离2030年碳达峰行动目标和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新的阶段,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可能会比以前更艰难,所需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不比以前轻松。二是既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难度会更大。三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地开展绿色生产和生活转型的能力不一,环境保护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仍不高,梯级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的难度较大。四是虽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但是体制和制度的协同实施和集成创新需要加强。五是行政管理和监督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的作用发挥不够,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需进一步努力。

      刘保献: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特别是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部分地区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须加强。这些都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孟芊: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部分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不高,小流域水质改善尚不全面。目前,各省市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同时,我们也面临不少挑战,如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生态文明改革系统集成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亟待提速,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专业人才紧缺。

      马富国:鹤壁因煤而建,长期的资源开采给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推进产业加快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任务还很艰巨,矿山生态修复还有不少欠账。我们将坚持削减污染排量和扩大环境容量“两手齐抓”,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三管齐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鹤壁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记者: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具体部署。您比较关注哪个方面?有何体会和思考?

      常纪文: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进度。绿色转型既要紧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目标,也要制定各项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在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各项措施必须实事求是、统筹谋划、协同增效。措施的推进必须稳中求进,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社会就业、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在把握长期目标的进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时灵活调整有关工作的节奏。

      刘保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新要求,特别是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魄力。这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孟芊:我理解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颜值生态上发力,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马富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色成为鹤壁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锚定建设美丽中国目标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强调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请问,接下来还需要做什么?

      常纪文:一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律,协同推进各方面目标实现;二是把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是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碳达峰目标,构建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我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工作的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考核;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和国际的优化配置。

      刘保献: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哨兵”,对照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特别是在完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体系、深化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拓展生态质量监测、提升碳监测技术水平、加强污染源监测和应急监测、统筹构建智能感知监测网络等方面突破创新,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孟芊:我们将锚定建设美丽中国示范省总目标,积极发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改革试验田作用。坚定不移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做绿色低碳发展的排头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高质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更多绿色福祉。

      马富国:奋进新征程,我们重点在生态保护治理上下功夫,抓实生态修复、抓优国土绿化、抓牢污染防治,实现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在绿色转型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动能转换、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碳循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进双赢”;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始终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前行。

      (本报记者 陈海波、章正、张蕾、张景华、高建进、王胜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