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们夕铁村悬在半山坡上、躲在山窝窝里,远离河道,饮水是世世代代的烦心事。多少年来,天刚刚擦亮,家家户户就挑着扁担,挂着铁桶,去几公里外的水塘或水沟打水。为了给田地浇水、给孩子洗澡,大家挑着水,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汗水直流。
还记得,村里滕树勇的母亲瘫痪在床,年仅13岁的他只得独自挑水。在路上,我见到他提着水桶颤颤巍巍的样子,赶忙跑过去接过了担子……我们的村支书更是每天都帮着大家挑水,成了地地道道的“挑水人”。
连水都喝不上,哪搞得来产业?年轻人总想干一番事业,老人们说的事实却像冷水一样当头浇下来。无奈,我跑到了浙江打工。
2017年冬天,村里向书记在村民微信群里发来几张图片,是破土动工的施工照,告诉大家:“国家要给咱们修自来水啦,已经开始动工了。”从这天起,我天天盼着自来水能流到我家。
盼了四个月,水管接到了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喷涌而出,一点也不浑浊。书记看我这么惊讶,笑着告诉我,这套取水设备还配备了过滤装置,保证达到国家一级水质标准,“放心用”。
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挑水的人不见了,村民家里安装了热水器,洗上了热水澡,挑水喂猪成了过去时,大家都在说,半桶水终于不用当一桶水用了。看到老乡们乐滋滋的笑脸,我动了养猪的心思。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支书,他当场就说:搞起来个猪舍,村里给你接水管。我赶紧跟着朋友学起了养殖,用手头的钱修筑了猪圈。果然,我的猪圈在半山腰,村里却硬是在没有一滴水源的半山坡,牵引了水管过来。
半年出头,刚开始小心翼翼引进的5头土猪出了栏,我一下子就赚了万把块。趁着势头,我又买了30多头猪,现在每天洗圈冲水、调制饲料都可以正常进行。
村里的向伯伯,今年60多岁了,一看村里通了水,也种起了油茶,足足有1000多亩呢。村里为他设计了灌溉系统,每株茶树都能用上水。现在,我正在跟向伯伯学习作物种植,栽培土壤、科学育苗,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有了“源头活水来”,我的小产业一定能发展出“大气候”。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陈晨、宋喜群、王冰雅、耿建扩、陈元秋、苏雁、刘已粲、高平、赵嘉伟、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卢增晖、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