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一早,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乐立村的田间地头格外静谧。跨过纳灰河,百年古榕树下的小广场上,坐满了身着节日盛装的布依族群众。透过屏幕,每个人的心都紧紧连接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
“这么大的成就来之不易。作为亲身参与其中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路走来,我感触良多。”在广场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的人群中,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石明显得格外激动,“就在上个月,在由袁隆平院士倡导建成的黔西南州水稻超高产试验示范基地上,我们创下了水稻单产1154.68公斤的全省纪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石明说,“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山区土地破碎,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单产。”
“良好的气候和自然生态、优质的品种、配套的技术是水稻高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石明谈道,“在农业科研与粮食安全的道路上,我们走了20年,逐渐总结出了一条适合黔西南州水稻高产和超高产的技术方案。”
石明介绍,他的团队陆续攻克了水稻高产、超高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并与贵州省农科院合作制定了贵州省第一个水稻栽培地方标准。他的团队将继续围绕适合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品种选育,开展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创制利用,不断做强种子“芯片”,并持续做好配套技术研究,让良种与良法相配套,深入激发品种潜力。
石明表示,下一步,他和团队会脚踏实地做好技术进步和单产提升工作,不断夯实区域性的粮食安全根基,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