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这十年】
网络文学的出现,不是基于组织推动或理论先行,而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基于羁旅海外的乡愁驱使和对母语写作的热爱,是在一种相对无序状态下自然生长的产物。这与文学史上的很多文学流派和文学实践不同。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二三十年的时光。如果我们从当下出发,来回顾考察网络文学的来路和现实境况,尤其是考察这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可以欣喜地发现,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不失鲜活与创新,但又迥异于产生初期的文艺新形态。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已然趋近于“主体性成熟”。
网络文学在新时代的重大变迁可以从四个方面概述。首先,网络文学创作生态发生明显变化,进入有序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方面高度重视以网络文学为龙头的网络文艺发展,“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成为社会共识。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全文公布,明确提出要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相关部门频出“组合拳”,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比如,中国作家协会先后组织网络作家、网络文学平台发出《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倡议书》《提升网络文学编审质量倡议书》,从创作和编审方面加强行业团结、推动行业自律。今年7月6日,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召开全国重点网络文学网站联席会议,近50家重点网络文学平台负责人、全国省级网络文学组织负责人、知名网络作家和评论家共同发起《网络文学行业文明公约》,呼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优化网络文学行业生态,推动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从共识到合力,从外部推动到内部协作,从网络文学作家的自我革命到网络文学平台的行业自律,网络文学发展生态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
其次,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职业素养、作品品质、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网络文学秉持新媒介文学、大众文艺的美学趣味,与传统文学、纸媒文学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在贴近时代、反映现实、讲述中国故事等方面殊途同归,汇成中国当代文学的浩荡洪流。2020年8月,国家图书馆与阅文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挂牌成立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来自阅文平台的百部网文佳作入藏国家图书馆。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型文学内容资源入驻国家图书馆,优质网络文学作品将得到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表明网络作家的努力得到了社会更多重视和认可。中国作家协会积极引领、培育、扶持网络作家,包括成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鼓励网络作家加入作协,组织知名网络作家到鲁迅文学院研修学习,组织网络作家参加一系列主题采风活动等,为网络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支持,让现实题材成为很多网络作家的创作自觉,网络文学成为时代思潮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一系列举措,促成了网络作家的迭代成长,一批批有使命感的网络作家成为文艺创作的中坚力量。
再次,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明显进展。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网络文学研究机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设立网络文学研究项目。网络文学在理论体系的丰富、评价标准的确立、跨学科研究的深入等学术领域取得积极成果。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阵地建设,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一些机构包括各网络文学平台以榜单、奖项等方式,综合专家、受众、市场的反馈,探索网络文学可操作、可量化的正向激励体系,起到了引领创作风尚、引导价值导向的评论功能。
最后,新时代网络文学以新媒介叙事手段、新的审美趣味和多元化的融合传播渠道,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有生力量、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人,占网民总数48.6%。网络文学以其海量内容和庞大的受众群体,拓宽了全民阅读的范围,丰富了书香社会的内涵,吸引了大量网生代读者从线上走向线下,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以类型叙事为主体的多元化内容,为泛文娱产业、数字产业提供了大量优质IP,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引擎、新势能和新的增长点,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呈现出广阔的前景和无限可能。近日,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之中,读者可以在线查询图书信息并借阅纸质版。中国网络文学正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成为反映新时代中国文化和文学成就的内容产品。截至2021年,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海外用户1.45亿人,共向海外输出作品上万部,实体书授权4000多部。在线翻译传播、IP改编传播,海外本土化传播多媒介多渠道传播方式同步发力,中国网络文学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
(作者:李安,系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专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