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广西文艺创作吹响新时代号角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8日 16版)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驻村笔记》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人间消息》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被风吹过的村庄》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彩调剧《新刘三姐》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20年度文旅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19年全国现实题材舞台艺术重点项目以及文旅部剧本扶持工程入选剧目、文旅部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原创剧目,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精彩选段入选2022年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2021年新年戏曲晚会演出。

    2020年12月7日,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开幕演出《壮美之约》在桂林举行。

    2020年5月,杂技剧《英雄虎胆》主创团队赴广西金秀县采风调研。

    音乐剧《血色湘江》

      春风化雨,文化先行。

      举思想之旗、为时代放歌,树凌云之志、攀文艺高峰,强队伍建设、传文艺薪火,广西文艺工作者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讲好广西故事,为凝心聚力建设壮美广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繁荣精品创作  抒写人民史诗

      “风华正茂的年纪,她选择泥泞,告别繁华;青春正盛的岁月,她扎根基层,反哺家乡……”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让“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持续引发全年龄层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强烈的共鸣共情。该剧在今年6月首播后,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16亿次,抖音播放量4.1亿次,豆瓣评分创今年国产剧新高,无数网友被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故事深深打动。

      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积极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文艺工作者观照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以火热的文艺作品抒写壮乡各族儿女凝心聚力建设壮美广西的奋斗史诗——

      电影《秀美人生》、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壮剧《黄文秀》、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报告文学《秀儿——“时代楷模”黄文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歌曲《阿秀》……各艺术门类聚焦时代主题,发挥各自特点,多样式、全方位讲好英雄故事,传播榜样力量。

      小说《驻村笔记》、话剧《大山壮歌》、壮剧《第一书记》《我家住在铜鼓岭》、歌曲《山里山外》《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我和我的村庄》……记录了八桂大地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来之不易。民族歌剧《大汉海路》,纪录片《志同道合》《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东盟音乐之声”交响音乐会《壮美之约》……用生动丰富的艺术形式讴歌广西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时代使命,让人们看到了开放的广西、向海的广西、不一样的广西。

      舞剧《花界人间》《窑变千彩》、话剧《压舱石》、瑶族舞蹈史诗《盘王大歌》、毛南族风情歌舞音画《艾南》、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用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传说、器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歌曲《平安归来》、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广播剧《界碑》《维和西非》、纪录片《永远记得你》……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维护边疆安宁与世界和平等主题,现实题材创作紧跟时代步伐,精品佳作迭出,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了文艺力量。

      植根红色土壤、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红色力量,一直以来都是广西文艺创作的重要课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广西积极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努力做到学史增信。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主题文艺创作,全区文艺工作者从党史中捕捉切入点和故事源,让党史活起来,让精神燃起来。

      原创音乐剧《血色湘江》、纪录片《铁血湘江》、红色文学三部曲“湘江红遍”、歌曲《湘江渡》、侗族琵琶歌《特殊的礼物》、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传承长征精神,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贞信仰,向历史致敬、向英雄致敬,感悟信仰力量、激发爱国情怀。同样改编自同名经典影片的杂技剧《英雄虎胆》、木偶剧《鸡毛信》,用新时代的艺术语言全新演绎红色经典,让观众耳目一新、纷纷点赞。壮剧《百色起义》《苍梧之约》、话剧《父亲的革命生涯》、音乐剧《致青春》、木偶剧《壮乡小雄鹰》、粤剧《抉择》、桂剧《破阵曲》、纪录片《红色丰碑》、广播剧《大樟树人家》……百年党史化作艺术长卷,红色基因在八桂大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坚持守正创新  回应时代命题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已有好茶饭呐,更有山歌敬亲人。多谢了,多谢幸福引路人;乡村振兴共富裕呀,唱首山歌表深情……”熟悉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新声,彩调剧《新刘三姐》用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舞台讲述新时代的壮乡故事,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也成就了新的经典。

      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近年来,广西大力整合资源,创新建立广西文艺创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完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积极作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为新时代广西文艺发展提供新支撑、注入新活力。

      优化顶层设计,着力打造精品——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广西文艺创作,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2018年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在选题立项、创作生产、打磨提升、推广传播等环节投入力量,在导向把关、资源整合、队伍组织、跟踪管理等方面加强统筹,全力推进创作生产,齐心合力打造精品。截至目前,累计扶持项目近百个,扶持资金近2亿元,陆续推出各类作品800余件,其中,300余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资助,或者在国家级平台展示、展演、展播。彩调剧《新刘三姐》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驻村笔记》《人间消息》《被风吹过的村庄》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舞蹈《瑶山夜雨》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年画》等4首歌曲入选“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油画《事关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等11幅美术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开展主题创作,礼赞八桂巨变——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广西各族儿女“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的火热实践,是贯穿广西文艺精品创作的鲜明主线。近年来,广西不断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着力提高文艺创作的组织化水平,聚焦时代命题和重大主题,精心谋划,整合力量,通过项目扶持、创作采风、征集作品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引导全区文艺工作者投入主题创作,在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湘江战役8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时刻、时间节点,弘扬主旋律,唱响最强音,切实做到“重要节点有精品、重大主题不缺位”。

      搭建展示平台,文化为民惠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广西将创作生产“输入端”和成果展示“输出端”进行衔接,每年举办全区艺术作品展览、基层群众文艺汇演,利用广西剧展、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等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的平台,开展形态多样的文艺文化成果展示活动,通过举办网络展演、展播,开设话题互动等丰富“互联网+”文艺活动,积极营造文化活动“为民办”、文化成果“民共享”的良好氛围。2019年起,广西公开发行文化惠民卡7.7万张,以“百姓消费,财政补贴”的创新形式,推进剧场观演和全民阅读服务,推动高雅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八桂书香浸润心田,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培养人才队伍  锻造文艺力量

      2022年7月1日,原创红色杂技剧《英雄虎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燃情上演,惊心动魄的杂技、恢宏大气的舞美、激情澎湃的音乐,让观众沉浸在那段热血沸腾的激情岁月……掌声和喝彩的背后,是一群20岁出头的广西杂技团演员夜以继日的排练,主要角色“重伤不下火线”的坚守,是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的心血与付出。 
       
      桌技、对手顶、吊环、钻圈、浪桥……剧中饰演侦察科长曾泰的演员崔焱完美地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此时的他因排练时意外受伤,正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演英雄、学英雄,坚定信仰、磨炼意志,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热爱与坚持,更是新时代广西文艺工作者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的奋斗与担当。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广西大力实施系列人才工程,坚持项目育才,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讲责任、讲奉献的文艺工作者队伍,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夯土培基,花开有时。广西文学类项目实行创作签约制、考核积分制,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架梯子”推动一批优秀青年作家站在时代高处、走进生活深处。舞台艺术类项目坚持“排好一出剧,带好一个团”的理念,着眼于培养本土人才,聘请一批知名艺术家担任乐团艺术总监或剧目主创,极大提升了广西乐团、剧团的艺术水准。壮剧演员哈丹、桂剧演员伍思亭连摘第29、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作家田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周彬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青年曲作家利宇翔3次夺得“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网络作家蒋晓平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游戏、漫画、有声读物,一批青年文艺骨干迅速成长,成为广西文艺发展的中坚力量。龙州天琴艺术传承中心、富川民族艺术团等县级文艺院团在大戏创排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惠民与人才培养的双促进。

      培养人才、珍惜人才、发现人才、凝聚人才,广西不遗余力;锤炼人品、锻造艺品、打磨作品、奉献精品,创作始终向前。

      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一路求索,一路高歌。广西文艺工作者扎根八桂大地,用丰富的文艺形式聚焦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等火热实践。讴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坚定自信、自强不息,从“高原”向着“高峰”奋力挺进。

      本版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