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作者:罗峰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5日 06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自动实现,而是始终需要一个能凝聚人心和整合社会的强大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不竭的价值动力、强大的组织保证和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这些禀赋和优势,锻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带领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1 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体现为党能够按照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与逻辑,来确定党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些规律与逻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不同时期中国情况、中国问题和中国人民实际需要的精当提炼与有效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体现为人民的具体利益诉求是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指针和目标追求,“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在不同时空下的具体利益诉求构成了党的行动动力和政策安排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体现为不同时期的具体问题、客观情况是党作出政策安排、制度供给的现实基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体现为党的理论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开放的、融通的理论,正是由于向世界、时代、现实和人民开放,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落地生根,而且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它们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空条件下创造出的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理论成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伟大进程。

    2 不竭的价值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以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赢得人民信任、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在坚持初心使命上矢志不渝、坚定如磐。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但这些目标和任务总体上都服从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彰显着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党对这种价值坚守最清晰直接的表达。

      正是因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和牢牢根植人民,才能获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才能获得夯实执政之基所需的充沛的资源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这种不竭的价值动力体现在无数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沐风栉雨和孜孜不倦的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反映时代要求、民众诉求的有效政策供给上,也体现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上。可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贯穿党有力的组织行动、有效的政策供给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也因其扎根中华大地、紧扣民众需求,并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有效的政策制度支撑,才能由理念变为现实。百余年来,党不断推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战略性举措,进行得到人民认同的变革性实践,并在此进程中不断增进民众的物质利益、提升幸福指数、实现公平正义。

    3 强大的组织保证

      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日益健全的组织网络及其所展现出的强大组织力,是我们有效应对风雨来袭和各种危难局面的坚强保证,这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提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党的组织建设之于红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作用:“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诞生于革命战争时期的这些举措,直接延续到后面的建设、改革时期。

      党的组织建设包括组织自身和组织社会两种类型。就组织自身而言,党组织是党员个体的聚合,是党员个体力量的“倍增器”;党员是党组织战略、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党组织的“手脚”。只有党的各级组织体系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在组织社会的过程中,党通过组织建设嵌入社会其他类型的组织中,并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以实现党组织网络对全社会的覆盖,同时在此过程中注重发挥每一位党员个体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组织战斗力的提升和有效的社会动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除了组织覆盖外,百余年来,党特别重视在基层党建中的工作覆盖,即基层党建不仅要提高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将党的价值理念、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进行广泛传播,也会在党的基层组织网络建设过程中通过服务社会、回应民众的具体诉求等方式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党组织网络越健全、覆盖面越广,党组织的工作覆盖越有效、越能满足所联系群众的现实诉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也就越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就更加牢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强大的组织基础。

    4 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密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强大的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而这种领导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自我革命精神的坚守。正是有这种政治品格,我们党才能多次在危难之际重新奋起、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我们党给出了“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是党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它通过党内政治、思想、组织和制度等方面的系列建设和“组合拳”的推出,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一方面,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有利于牢固建立起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政党的权威、政党的力量深深扎根于社会。党作为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主心骨”“领航者”和“掌舵人”,能够以党内监督、党内民主的方式,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从而使党组织不断吐故纳新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调整,使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自我革命也是党不断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党能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来进行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弘扬自我革命精神,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正确处理自身建设和事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列,顺应社会历史潮流,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引领中华民族复兴号航船行稳致远。

      (作者:罗峰,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育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