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二十大代表风采】张锦梅:守在林草一线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本报通讯员 青组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1日 03版)

        张锦梅 刘宝尧摄/光明图片

      【二十大代表风采】 

      “植树再累、成活再难,也必须得有人干。十年不行再十年,找对路子总能造好林。”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30年前面对高寒干旱、植树困难的青藏高原,许下铿锵誓言。

      地处“三江之源”的青海,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由于高寒少雨、紫外线强、蒸发量大,青海高原部分地区常年植被稀少,是国内植树造林难度较大的区域之一。

      张锦梅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在她童年的记忆里,家乡是土黄色的。“在这片土地上种出‘颜色’,就这么难吗?”1985年,张锦梅进入青海省农林学校学习农学。

      看着西宁光秃秃的南北两山和城市少得可怜的植被,张锦梅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土地变绿变美!此后,她全身心投入学习,反复阅读植物学相关书籍,跟着老师在田间和林地实践。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西宁市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年后她被调到西宁市西山林场担任技术员,负责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造林。那时,西宁正在开展南北两山绿化,西山林场正是重要的种苗供应基地。

      一到林场,张锦梅就傻眼了,这里环境简陋,种树方法落后,基地能繁育的林木仅有杨树、榆树、沙棘等10多种,刚育出的树苗无论质量好坏,全部裸根移栽上山,成活率极低,“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栽树老地方”。

      年轻的张锦梅不服输,她一头扎进林场,上山指导工人掘土、插眼、栽苗、封坑;种苗严格分级,选出良株后必须带土移栽;繁育品种少,就从外地引苗试种,观察是否适应高原气候;针对不同品种,探索不同繁育方式,找出最适宜的培育方法……

      不在山上种树,就在苗圃育苗,张锦梅每年野外作业超过200天。“一双鞋最多两三个月就穿坏了,脚掌磨出水泡、长出老茧,每月要用刀片刮下厚厚一层,走路才不硌脚。”张锦梅回忆。

      正是在张锦梅和团队30年如一日地与恶劣自然环境“硬碰硬”之下,高原造林树种单一的难题得到破解:成功选育出上百个树木花卉品种,探索制定出杨树等8个品种的育苗栽植技术规范,将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并编制出青海地方标准,累计育苗上千万株,种苗供应与繁育技术覆盖到青藏高原各地……今天的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从7.2%提升到79%,城区街巷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这些年,张锦梅身边的不少同事陆续转岗,离开了造林繁育一线,但她选择了留下,每天带着年轻人泡在育苗选种上。“和林木相处,也是一种浪漫。”张锦梅的语气中,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我的青春年华,能换来青藏高原林木的新貌与生机,我很自豪。只要能上山下地,我就要守在林草一线,培育出更多适合在青海种植的树种,让绿色成为青藏高原最亮丽的颜色!”

      (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本报通讯员 青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