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8日 星期六

    美丽江苏的“含绿量”这样厚植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华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8日 09版)

        南京滨江岸线的城市印记 南京市江北新区供图

        村民在采摘“树山三宝”之一古杨梅。树山村村委会供图

        苏州大石山下三山四坞村貌 树山村村委会供图

      【美丽中国万里行】

      江豚再现长江江苏段,沿岸的工厂码头化身柳堤苇岸,桃花水母重现太湖,水草摇曳、鱼儿穿梭……秋日的江苏大地,青山隐隐,水岸葱茏,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胜景。

      “一江清水,两岸葱绿”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长江大保护的时代要求。近年来,江苏省通过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布局实施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等工程,奏响“生态”乐章,厚植美丽江苏的“含绿量”。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举目可见。不久前,记者跟随自然资源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采访组,走近“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丽画卷。

    长江保护:生态“T台”秀出幸福感

      中秋假期刚过,台风“梅花”给南京带来了一场秋雨。站在扬子江生态公园宏波秀台上,向南望去,水汽氤氲模糊了天水之间的界限,一艘货轮缓缓驶来,竟生出山水画的意境。秀台中央,“长江之歌”雕塑演绎着人与江豚和谐共处的动人景象。沿临江路向北,浦口火车站掩映在一片青葱之中,诉说着名篇《背影》中父子话别的一幕。

      谁能想到,四、五年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从定山大街到朱家山河,约5、6公里的岸线上分布着20座码头水工构筑物,“近江不见江”成为南京市民多年来无奈的慨叹。

      时间回溯到2018年,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南京市正式开启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上起南京长江三桥,下至浦仪公路桥,对总长约26.6公里的堤防进行岸线平顺、加固,结合江北岸线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工业遗迹,对原有工业码头、杂乱建筑等整段拆除,将工业生产型岸线打造成一条集防洪、景观、交通于一体的生态型、景观型休闲岸线,“工业锈带”成功变身“生态秀带”。

      同样实现华丽转身的,还有江阴外滩。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吴勇是地道的江阴人,也是江阴滨江公园体系的规划者和实施者之一。他说:“以前从这个港口每天上岸的鲥鱼有几千斤,所以也叫鲥鱼港,导致鲥鱼几乎绝迹。”

      这几年,为了还江于民、还水于民,江阴大力实施滨江亲水工程,将扬子江船厂、黄田港码头等全部拆迁,打造了占地约750亩的滨江公园体系,昔日塔吊林立的长江岸线变身为美丽的江阴外滩。锡澄运河公园两侧2500亩的建设用地被腾退为滨水绿地,在“8公里沿江、10公里运河”的城市T台上描绘出了一幅绿色生态画卷。

      “江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吴勇说。通过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五项工程”,目前江阴市已完成滨江生态廊道、窑港口湿地、桃花港湿地、环城森林绿带等生态建设或修复,推出华西大米、申港鲥鱼、璜土葡萄等优质生态产品,在促进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和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溢价的同时,也提升了江阴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太湖治理:生态缓冲区秀出创新力

      如镜的太湖边,宽阔的水面静谧安然,停泊的几艘四桅帆船正惬意地随波起伏。

      “2019年后,网围全面拆除,太湖得以休养生息。从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水域全面退出生产性捕捞。”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副主任李鹏程指着环岛公路一侧清爽的湖面告诉记者。

      苏州金庭镇消夏湾三面环山,山上是经济林和茶田,南临太湖,湖边有万亩良田,周围村庄密集,农业农村生活面源污染较大。“我们采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维,在消夏湾地区建设三道污染拦截和生态湿地治理系统,削减排入太湖的氮磷负荷,为解决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创新实践。”生态工程师冯桐是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的参与者。据他介绍,该项目目前每年可削减入太湖的总氮量8.7吨、总磷量0.87吨。

      农业面源污染有来源分散、时间随机、空间不确定的特点,确定监管对象和治污主体是难点。那么,这里的生态安全缓冲区为何能做到有效治理?冯桐告诉记者,生态安全缓冲区采用的是“控源+生态净化+多功能利用”的技术路线。其中,面源污染排放会被就近接入三处雨污水截流湿地,之后通过导流渠道流至生态缓冲塘,实现面源污染“由多到少、由少到集中”;生态净化利用工程化手段对湿地的降解功能进行强化和管理,是纯粹的生态处理系统,能够弹性处理水质波动大、变化快的面源污染,实现可控可测的出水管理;产出的清水则可用于山上果林浇灌以及高标准农田回用,也可进入清水回用廊道形成景观,还可以作为浅滩湿地的清水供给,实现多功能利用。

      在技术路线的创新实践下,当地目前已建成雨污水截流湿地0.4公顷、强化型垂直流湿地2.6公顷、浅滩湿地12.5公顷、清水回用廊道1公里,可治理约4平方公里区域内各类农村面源污染,使得消夏江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这已成为太湖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的典型示范。”冯桐说。

    规划整治:生态乡村秀出新潜能

      “这里的环境OK的!”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的一处民宿内,来自上海的游客吴先生介绍着他的旅行团:“我们是时装队的,了解到这里风景好,特意来采风呢。”

      洛社镇位于惠山区中部,是无锡市主城区西侧的卫星城,同时也是无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一个试点。“我们以景观建设和旅游开发,引领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依托京杭运河的江南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进行大运河沿岸生态整治修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洛社镇镇长秦杰说。

      苏州市通安镇树山村是姑苏城外难得一见的古村,300余户农家散落在青山怀抱中,既有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水乡聚落特征,也有三山环绕、村坞叠翠的山村聚落特色,被誉为姑苏城外的“世外桃源”。然而,在2000年以前,这里的村民以1000多亩水稻为生,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规划设计介入虽然不是万能的,却是可以赋能的,‘设计+’正成为树山村新的发展动能。”彭锐是树山村的驻村规划师,自2012年开始,他和团队在这里进行了持续10年的“陪伴式”乡村规划。在当地政府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出“树山三宝”云泉茶、古杨梅、翠冠梨特色品牌。同时,依托良好的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目前该村已有特色农家乐38家、精品民宿12家,2019年旅游创收达1.38亿元。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建设,村里的年轻人回来的越来越多了。2016年,在驻村规划师的帮助下,俞慧回乡创办民宿“闲云舍”,成为树山村首批精品民宿的代表之一。“这几年树山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村里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民宿生意很不错。”2020年,俞慧邀请一位设计师作为合伙人,在山脚下的戈家坞打造了她的第二家民宿——具有东方美学风格的“兰兮小筑”。

      由“兰兮小筑”溯溪而上,竹林栈道旁是驻村规划师们耗时8年复建的书院。游客在欣赏竹林幽境的同时,还可以体会“门外千根竹,家藏万卷书”的耕读文化。“于我而言,更高的追求应该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继而成为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二者平行存在于城市的特色价值空间。”彭锐这样描绘着自己的乡村规划设计目标。

      (本报记者 张晓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