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1日 星期六

    文物背后 百年潮阔

    作者:冯俊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1日 08版)

        《文物背后的家国故事》 周彪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读书者说】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文物背后的家国故事》,是一本讲述红色文物故事的书籍。作者是一名记者,他凭着对党、国家和英雄的热爱,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在采访和调研过程中,从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物,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接续奋斗、跨越百年的壮阔历程。

      全书以历届党代会作为时间主轴,从党的一大写到党的十九大,因此,这本书也是作者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之作。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为党的事业献身?除了党的事业本身是光荣而伟大的、党组织拥有巨大的凝聚力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共产党员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他们以国为家,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充满了感情,愿意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愿意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终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书中许多反映党员家国情怀的故事是感人至深的。革命烈士龙大道生前在给父亲的家书中,表达了他对贵州老家乡亲们悲惨生活的同情,这种对百姓的感情成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驱动力。革命烈士熊亨瀚才华横溢,本来可以做一名中学教师安于一隅,但当他看到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之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主动寻找革命队伍。在为革命四处奔走的过程中,他写下了“大地春入海,男儿国是家”的豪迈诗章。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牺牲的一名叫陶迅的小记者,在渡江战役中是冒着战火率先踏上江岸的,最终触雷身亡。就在他牺牲当天,远方的父亲收到了他的信。他向父母袒露心迹:“我为什么要参加革命自找辛苦呢?因为我当时已看出共产党是人类最合理的一种党派,我是读书明理的人,如果共产党不好,我也不会冒了许多危险,吃了多少苦,参加革命事业。”“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本来可以在美国过上优渥的生活,但当他看到新中国成立,便克服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为祖国国防和科技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用身体保护着珍贵的实验数据……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有国才有家,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个人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国家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家庭的幸福才最容易获得。如果把本书前后的故事对照起来看,读者容易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故事,反映了国家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个体事业的成功。例如,我国第一代“打工妹”翁纯贤抓住了深圳发展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再如,我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点燃了全国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星星之火”。

      与众多大部头党史书籍相比,本书的价值在于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的呈现。书中的故事读者可能听说过,但未必知道得那么清楚,特别是书中选取了不少大部头历史著作未曾关注的人物,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的故事却感人至深,具有重要价值。

      以文物作为切入口,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书中所选取的文物丰富多样,既有家书,也有档案,还有物件,甚至有遗址和旧址。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今天,这些文物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料”。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些文物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据统计,全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深挖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精编成册,是让文物“说话”的第一步。期待更多类似的书籍出版。

      (作者:冯俊,系中共中央原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