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5日 星期日

    一座廊桥,联通传统与现代

    作者:本报记者 田呢 荣池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5日 09版)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蒲花飞龙”段

        人字斜撑木作结构结合提篮方式构建大跨度空间

        木枋十字相交叠砌构建“榫卯墙”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唐钟长韵”段

        重檐歇山顶式钟楼结构图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彩虹伏波”段

        曲线屋檐与直线廊道共同构成可折返的空间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濯河怀远”段

        鸟瞰濯水古镇风雨廊桥

      【艺述热点】

      近日,“第八届西南地区建筑类高校教育联盟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被中国廊桥协会授予“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称号的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凭借其创新的设计成果成为展览的焦点。这座横跨于阿蓬江上、长约700米的风雨廊桥在形态、结构、工艺等方面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生动诠释出意蕴深远的东方新美学。本期“艺述热点”,我们邀请到濯水古镇风雨廊桥的总设计师、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黄耘,为读者讲述一座新地标的诞生。

      记者: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历时多年建成,据说仅前期考察设计工作便耗时数月之久,在设计之初,您有哪些构想和思路?

      黄耘:濯水古镇是重庆市极富特色的古镇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巧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在廊桥修建工作的初期考察阶段,设计团队系统学习了在山地环境中构筑木结构建筑的传统营造经验,经过以“整合古镇空间”为主题的调研后,我们决定在蒲花河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与濯水古镇核心区之间架设一座富有文化意义的风雨廊桥。

      设计之初,我们提出了两方面的重点思路:一是要在空间上实现古镇核心区与园区的联系,试图构建一个半包围的场域,给这里独特的自然风貌增添一个视觉中心和空间的界定。二是要充分吸纳土家族吊脚楼的特有元素,通过廊桥结构的变化,体现土家族传统建筑的灵动之美,生动展现当地多彩的文化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东方美学观念融入风雨廊桥的设计构想中。廊桥的设计力图体现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漫步廊桥之上,亦是徜徉于山水之间,将自身融于濯水天地,便可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结构的变化和各段廊桥不同主题的呈现,在廊桥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境”,追求“超以象外”的审美意蕴;在廊桥顶部构建一系列平滑的曲线,使外形硬朗或柔和的构件交替出现,以达“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利用廊桥结构形成无数窗口,让如画的山水定格于窗景中,为游客呈现自然景观的灵动变幻,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氛围。

      记者: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在设计方面有哪些创新,这些创新思路的运用让建筑呈现出什么亮点?

      黄耘:跨越两条河道的特殊地形,为风雨廊桥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激发了设计团队的创新灵感。我们打破常规,将廊桥设计为不同主题的四个段落。“濯河怀远”段采用穿斗式构架,以中心阁楼沿两侧依次下沉;“唐钟长韵”段为旱地廊桥,在桥体中部的视觉中心设置有四层重檐歇山顶式观景钟楼;“彩虹伏波”段为便于河道中的游船通过,被设计为拱形结构;同样作为旱地廊桥的“蒲花飞龙”段,则将曲面屋顶与现代格栅桥墩相结合,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波浪造型。由此,绵延起伏、气势恢宏的风雨廊桥因不同的段落主题呈现出节奏与动势的丰富变化,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跨江上。

      当然,外观整体造型的创新还不能满足设计团队的“雄心”,依托各段主题,风雨廊桥的局部设计还融入了三大创新点:首先是“榫卯新用”,设计团队尝试运用榫卯工艺进行构件连接,将木枋十字相交叠砌的结构创新运用到桥身墙体的构筑中,以“榫卯墙”直接支撑屋顶的拱形曲面,以此探索传统榫卯工艺在墙体设计中的新用途。其次是“曲面新建构”,传统木构廊桥的造型方式多为直线或人字坡顶。为充分体现轻灵的自然之美,我们尝试以“叠枋成拱”的方式突破空间束缚,形成更柔和的屋顶曲线和更宽敞的内部空间,以求拉近自然造化与设计造物之间的距离。最后是“折返新空间”,风雨廊桥的“彩虹伏波”段整体屋檐为曲线,但直线造型的廊道亦在其中,两者相结合构成了可折返的空间,双拱曲面的创新结构也实现了廊桥空间的纵向延伸。

      可以说,濯水古镇风雨廊桥集中体现了当代木构廊桥的创新建造技艺,在满足各项实用功能的同时,彰显出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特色,让传统建筑智慧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记者:濯水古镇风雨廊桥从设计到施工落成,遇到了哪些难点,又是如何攻克的?请讲讲创作过程中让您印象深刻的细节。

      黄耘:在设计之初的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规划中的“蒲花飞龙”段的末端刚好需要跨越一条公路,且来往车辆中不乏满载货物的卡车,因此,桥身下的空间结构为我们提出了设计难题。我们从传统廊桥中汲取智慧,采用“层层挑”的方式构建大跨度的桥底空间,以适应车辆的通行。桥板和桥身部分则采用提篮结构,以减少廊桥落柱的数量,并以“木枋叠砌”的方式形成8米高的内部空间,为桥下车辆与桥上行人都带来了便利。

      造型的创新,是廊桥设计中的重要考量。对于由四个段落组成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而言,如何既让各段廊桥因其主题而相对独立,又能在造型上形成统一的动势,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大难题。设计团队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决定以平滑曲线连接各段桥面,并且让曲线与直线在设计比例上产生巧妙的变化,由缓入急,动静相宜,形成观感及情绪的节奏递进。同时,大量曲面造型的出现,又对廊桥的材料选取提出了高要求。我们创新引入了胶合木材料,通过大量性能测试,使其适应不同段落的造型需求,最终攻克了曲面屋顶在传统廊桥建造上的技术难关。

      为了切身感受四段廊桥在视觉呈现与通行体验上的连贯性,设计团队在数百米的廊桥上步行穿越了上百次,不少成员开玩笑道:“这世上除了我家,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恐怕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了。”

      记者:如今,作为重庆旅游的重要推介形象之一,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每日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古朴与新潮并存”是人们对它最多的评价。请您谈谈一座廊桥是如何联通传统与现代的?

      黄耘:设计往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中完成演进的,就这一点来看,传统设计观念对现代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及价值。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由于其材料的可塑性强、抗震性能优越、取材便捷等特点,早已形成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技术标准,同时也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审美体系。与重视营造技艺的传统建筑设计相较,现代建筑设计更倾向于将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建筑样式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如果丢失了这样的文化基因,现代建筑设计便会游离于环境和文化系统之外。综上所述,优秀的传统建筑形式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宝贵源泉,也正是由于现代设计理念及新兴技术的支撑,才使得传统营造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

      就濯水古镇风雨廊桥而言,除了在建筑结构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我们还希望它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缔造出多彩的现代生活空间。比如,廊桥周边会定期举办跑酷、万人马拉松等赛事,以及节日敲钟等文化活动。人们沉浸在自然山水之间,感受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悟传统文化之美。由此,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渗,其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实体或空间层面,更是对古老生活智慧的延续与升华。

      (本报记者田呢、荣池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