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创作的兴起,是近年来网络文学格外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也是网络文学新局面的开启。网络文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汇入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主旋律书写中,越来越多优秀的现实题材网文开花结果。网络作家“三生三笑”的网络连载小说《我不是村官》(花城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正是其中一部颇可称道的作品。
作品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如何从不情愿回乡到一步步成长为自觉服务村民、引领乡村与时代同行的基层中坚的精彩过程。作者依靠网文足够长的篇幅所营造的故事空间,也因对日常经验的充分尊重,将主人公顾晓楠的转变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合乎情理,使顾晓楠这个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形象被塑造得性格鲜明而又亲和力十足。
如果说,以仙侠、玄幻、穿越为代表的网文形态考验的是作者的想象力,那么,现实题材网文对作者的平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平衡能力是多方面的,也是多重的。就故事本身的内容构成来说,顾晓楠作为新一代青年的个性与大学生村官之时代使命所要求的共性,充满复杂性的现实时空与畅快人心的理想图景,年轻人浪漫的爱情线与负重前行的事业线,家庭义务与工作责任,乃至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性别权利……这些矛盾重重的关系只有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使之成为合理推动情节发展的驱动力,又不让故事的讲述脱离日常现实的情理轨道。这部作品没有回避这些现实中的矛盾,而是从这些矛盾的日常书写出发,把顾晓楠放在其中,使她必须直面困境并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细致展开的生活空间里,通过对矛盾关系的理解和逐一化解,最终成为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和自立成熟的女性,也迎来令人振奋的结局。
在顾晓楠成为大学生村官以后,跟随她的视线所打开的乡土空间,不乏陈旧的观念。她对社会现实难题的不回避,符合众多读者对自身现实处境的切身感受,因而接下来主人公怎样选择、如何克服难题,也是现实中面对同样难题的读者们所迫切期待了解的。小说没有将顾晓楠的转变寄望于突然的顿悟或者某种外在力量的简单感召,而是抽丝剥茧般在她所拥有的日常现实和她能够展开的日常活动中寻觅可能的资源。
在作家的笔下,顾晓楠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具有新一代青年人个体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有着社会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也是一个要依靠自己不断打拼才能在现实中立足的普通人,是一个憧憬浪漫爱情但也时刻不忘“实际”的花样女孩,还是一个有孝心善心且不乏正义感的女青年。小说中,正是在与血脉相通的乡土生活的日夜厮磨中,在攻克一个个乡土世界的难题中,顾晓楠真正理解了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才得出“我不是村官”的结论,这就是她找到的答案。“从今天开始,我顾晓楠,是或不是村官,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只是一个服务村民,创造价值的引路人。”
作者的平衡能力还体现在她对网络文学娱乐性特征与现实题材严肃性要求的平衡上。而这一点对于正在推进的网络文学现实题材转向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整部小说读下来,情节推进“爽点”不断出现,大团圆式的结局众望所归。人物塑造上,顾晓楠敢爱敢恨又处事灵活,孝顺善良更擅长以直报怨,这样个性飞扬的自立女性,是当代女青年某些共性的写照,也是她们心中理想的女主形象。对朱小丽等人物形象的肯定态度,体现出当下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以“姐妹团结搞事业”对传统情爱模式的超越。这些特点符合网文时代读者的阅读期待,呼应着人们的日常经验、情感诉求、价值判断和社会期待,自然能够调动大众的情感参与。但作品并没有就此丢弃现实题材的严肃性。作品在乡村日常经验的呈现上高度写实,无论是乡土空间的描摹、人物语言的传达,还是故事情节的营造,都体现出浓厚的时代生活特征。小说的情节细节有自身的现实语境和现实逻辑,小说中的“爽点”并非“金手指”开挂,而是来自顾晓楠周密细致的策略和行动,来自通过行动所凝聚起来的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
当前,文学如何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创新和丰富审美范式,是摆在作家面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网络文学所积累的服务大众的文学经验,为新时代现实题材的书写提供了技术势能。如何发掘并使用好这些文学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村官》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孙葳,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