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4日 星期三

    做点“小实事” 托举“大幸福”

    讲述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徐进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4日 07版)

      【学者讲述】 

      2012年,我开始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农村发展方向的博士学位,真正开启了农村发展方面的研究。十年间,我看到了中国乡土中发生的变迁、迸发的力量。

      2015年,我来到导师李小云教授帮扶脱贫的一个村庄——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进村一看,黄土飞扬,家畜乱跑,一些村民住在木头搭成的窝棚里,里面一片漆黑,漏风漏雨。当天,我参与了村里的贫困户评定工作,老乡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情况。听着听着,一个强烈的念头冒了出来:为村里真正做点事。

      在导师的推动下,“小云助贫中心”成立了,各种资源、信息以及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至沓来,如同一股股活水,为贫困山区带来了希望。几年过去,“村村通、户户通”公路修好了,如同一根根毛细血管向山外延伸;村里的挡水墙等基础设施不断更新,4G网络也实现了全覆盖;依托雨林及瑶寨特色资源,老乡建起新民居,“瑶族妈妈的客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人……

      近几年,我常带学生去河边村调研,印象最深的是乡村教育的改善。新公路建成后,大人们买了摩托车、小汽车接送孩子,上学路再也不艰难了。村里有了幼儿园,书籍、玩具丰富多彩。去年,村里还配备了专业的幼教老师。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嬉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普通话也变得标准了。

      公共服务提升了,才能为老乡托举“稳稳的幸福”。我曾参写作一本书:《大城大村:昆明都市圈“新乡村”调查》,昆明石林县城郊的五棵树村是我们的重点研究对象。这个村子依托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构建了完善的村级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补助300元,为未成年人和18周岁以上在校学生每人每月发放补助250元,对幼儿上学也有一定的补贴。这些做法深受村民欢迎。

      作为一名年轻学者,我越来越体会到,要想为乡村做点实事,不仅需要理想,更需要方式与技巧。

      近年来,在导师带领下,我参加了很多调研实践与实验,更加理解了应该如何把政策执行和百姓诉求紧密结合。比如,要想真正弄明白老乡的医疗保障、子女上学情况,就得跟他们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对他们的境遇感同身受,进而掌握真实情况,这样提出的对策举措才能有的放矢,而非隔靴搔痒。同时,还要弄明白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目标,以便敏锐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措施。总之,只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才能为改变农村面貌多做些实事,也许微不足道,却能日积月累、润物无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王胜昔、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