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在自由与纪律的博弈之间找到平衡——

    校规,要约束言行更要尊重学生

    作者:陈立武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15版)

     【教育随想】

      最近有两则报道引发关注:一则是某中职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像军人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统一的步伐,安静地去食堂吃饭”;另一则是某小学规定学生“课间上厕所不得奔跑,只能走着去”。对于这两条校规,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尊重学生,不够以人为本。此类校规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学校到底该有怎样的纪律要求,如何制定合理的校纪校规?

      在实施人本管理、创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我们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确保学生人格健全,需要营造宽松的环境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纪律,没有纪律的约束是绝对不行的。但校纪校规应符合法律法规,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也不能为了学校的管理方便和“面子好看”而随意设定。

      如何在自由与纪律的博弈中找到平衡呢?且看一则高中校规。某市属中学为保证校园交通安全,明确规定学生上学只能骑自行车或电瓶车,不得骑摩托车或驾驶汽车进校。校规得到了认可,执行效果不错。不料新学年刚开学,一位新生骑着摩托车进校,停放于公用车棚之下,告知学生校规后,没想到第二天学生又将摩托车骑来了。老师和学生父亲沟通,结果他先说住家距离远,孩子无法骑自行车来回,又质问“不让骑摩托是哪家的规定”,后扬言到市教育局告状……果然,校长很快接到教育局领导电话,要求学校就这一校规召集家长进行论证,确保宣传到位,让每一位家长知晓。于是,学校邀请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与学校教师三十多人(那位父亲也在被邀之列)座谈,让大家就学生能不能骑摩托车上学进行分析讨论,各抒己见。结果很明确,除了那位家长,无人赞同学生骑行摩托车。理由很简单——学校里师生高度聚集,自行车、电瓶车都无法避免磕碰伤害,何况体型大、速度快、难以控制的摩托车。面对众人的一致意见,那位家长也不再坚持。于是,校方印发了“告学生家长书”,经过论证而发布的这条校规,合情合理合法,凝聚了大家的共识,体现了开放和民主,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广泛认可。

      再看一则争议话题——学生课堂发言要不要举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要求并强调,学生课堂发言需先举手,老师同意后才可站起来发言。但几年前,上海市明确规定“中小学生课堂发言,不需要举手,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言”。这无疑是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举措。仔细研究我们也会发现,这里也有纪律约束,那就是要学生“站起来”。其目的是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防止学生在台下自由发言,各说各话而引起无序和混乱。

      回到文章开头说到的两条校规。

      对于前一则,校园不同于军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严格要求是必要的,能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但过于苛刻的要求会引起学生逆反心理,造成对立和反抗。更重要的是,学生发展是第一位的,中职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年龄尚小,彼此个性不同、特点各异,需要自主选择、多元发展,决不可统一模式,强制要求。

      小学生“课间上厕所不得奔跑”,本意是好的——为了防止匆忙奔跑中摔倒、磕碰造成自身伤害;避免与人相撞,危及他人。但校长有没有想过,学生内急严重怎么办?课间时间不够用怎么办?面对生源骤增、学校资源不足,学生如厕要长时间排队等候又该怎么解决?显然,我们不能因为怕出安全问题而妨碍学生的生理需求,限制学生的应有权利。面对频繁出现的因奔跑而致的伤害,岂能用一句口号式的校规简单应对?校长真正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奔跑可能造成的伤害,教育学生“轻声慢步靠右行”,课间主动带领教师走向室外走到学生中间,给予奔跑中的学生以温暖的提醒和必要的警示;同时,切实解决好学生如厕难等问题。

      自由与纪律的博弈就像玩跷跷板游戏,需要两端重力均衡、彼此相当,如果失衡,就会出现“严管死、放开乱”的现象。因此,校规的出台要根植于认同,要找到拥有广泛共识的平衡点。

      (作者:陈立武,系安徽滁州开放大学校长、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