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8日 星期日

    分析报告显示:

    京沪国际人才枢纽地位凸显

    作者:本报记者 孟歆迪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8日 04版)

      8月27日,《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发布。报告显示,北京、上海位列全球高水平科学家集聚城市前5位,国际人才枢纽地位凸显。

      为研究中心城市在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网络中的人才集聚形态、枢纽效应及发展态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委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开展了《报告》调研,对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近年来涌现的高水平科学家及其学术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关联研究。本期报告是《理想之城》系列研究报告的第六期,以覆盖近10年时间,总计超过70万条翔实的第一手科技统计数据为依据,注目高水平科学家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之间紧密的共生发展关系,俯瞰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全球高水平科学家的涌现与迁移大趋势,前瞻全球创新城市网络中正在崛起的人才高地景象。

    京、沪高水平科学家人数跻身前五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波士顿高水平科学家人数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前5位,香港、深圳分别排在第10、14位。北京、上海近年来已初步形成高水平科学家集聚全球高地。

      对分布在全球20座城市中的高水平科学家2012年到2021年逐年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增加最多的前五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伦敦、纽约和深圳。2021年北上港深高水平科学家总计人数达到2012年的约3.5倍。上海2021年比2012年高水平科学家增加了8000多人,总人数超过2012年的3.8倍,近年来更显示出了人才进一步加速汇聚的良好趋势。

    京、沪人才枢纽效应显著

      对2012年到2021年全球20座主要城市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作者地址信息进行的追踪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到2021年全球20座城市中,北京、上海、纽约、深圳、波士顿居于最主要的人才流入城市前5位。其中北京高水平科学家流入人数超过3000人,上海也接近2500人。北京、上海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总量、流入和流出数量均居全球20城市前列,体现了显著的人才枢纽效应。

      根据2018年到2020年“自然指数”收录的全球20座城市科学家高水平论文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全球20座城市科研成果产出排名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纽约、波士顿、旧金山、上海。香港、深圳分别排名20城市的第13、15位

      全球成果产出前10名城市中包含4座东亚城市(北京、上海、东京、首尔),4座美国城市(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洛杉矶)和两座西欧城市(巴黎、伦敦),明显呈现了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东亚-北美-西欧地域大三角态势。

      在《报告》基于截至2017年统计数据的研究中,北京仅有化学、物理和工程技术3个领域,上海仅有化学、物理2个领域在本市成果产出占比中超过10%。而本年度报告的2018年到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成果占比超过10%的领域已达到5个,上海也有4个,体现出近年来北京、上海在学科发展均衡性上有了显著的改善。

    京、沪高水平科学家已形成各具鲜明特色良好发展态势

      北京高水平科学家集聚、引领辐射效应显著。北京的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总人数和Top2000顶尖科学家集聚人数均排名全球20座城市第一位。自2012年到2021年,以“自然指数”期刊作者为指标统计的北京高水平科学家总人数从7552人增加到23838人,增幅215.65%。北京科学家年度发表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总影响因子增幅达到423.02%。

      上海人才枢纽地位凸显,海外人才吸引力突出。自2012年到2021年,上海高水平科学家人数从2940人增加到11215人,增幅281.46%。上海科学家年度发表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总影响因子增幅达到449.52%。从高水平科学家国际流动态势看,2012年到2021年上海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引进的人才数量普遍多于流出的人才数量,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优良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对全球人才产生的强烈吸引力。

      但同时报告也指出,与中国城市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引进高水平科学家的来源显得更加多元和平均,体现了这些城市对于全球人才的普遍吸引力和开放包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其是世界级高水平人才高地城市的重要特征。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在全球人才来源的多元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报记者 孟歆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