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3日 星期二

    【新闻随笔】让村里来的新农人留得下闯得开

    作者:王丹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3日 02版)

      【新闻随笔】

      如果说过去大部分年轻人以跳出农门为奋斗目标之一的话,近年来,跳回农门正在成为新时尚。有的人放弃城市的工作,跨界回农村开社区生态农场;有的博士高才生回到农村,乐此不疲地干起了养殖;市面上那些土而奇、小而美的农副产品品牌,十有八九背后有“高人”在运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

      新农人,不同于传统农民,也不同于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多是从城市回流农村的新群体。在回流之前,他们或是已有一定职业积累,或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但基本都具备新理念新思维,掌握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农业农村所蕴含的成长成才机遇高度认同,也因此另辟蹊径,回到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农村部2022年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虽然该规模不完全等同于新农人群体数量,但由此估计,后者的规模也不可小觑。

      新农人群体缘何产生并壮大?从宏观层面来说,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对农业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是题中应有之义,继而提出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市场需求扩大生产等要求。这为瞄准农业新业态的新农人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与此同时,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等激励政策,都促进了新农人返乡创业热情的释放。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多元个性消费方式的形成等,也都为在农村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来自外部世界的新农人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搅动了原有的农村生产环境和格局,产生了一定的鲶鱼效应。他们带来了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运营理念,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空间,丰富并拓展了农村经济业态,重新形塑了农业本身及农产品的形象与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很难说,农村现在早已司空见惯的网络直播、线上销售、品牌营销等与这股新势力的入局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农人加速了这些创新的扩散和使用。

      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有志于在农村创新创业的人群,虽然心怀满腔激情和美好理想,但在现实中,融入农村社会网络,激活产业网络并没有那么容易。不少人虽然在物理意义上返乡回乡了,但在社会关系上仍是“异乡人”。正如一些调研所显示的,很多新农人不了解农村,不知道如何与农民打交道,难以有效嵌入当地产业网络开展分工合作。农业生产经营本身就具有弱质性,投入回报期长、风险大,而这些困难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创业创新成本,已成为关系其成败去留的关键。

      既然选择了农村作为自己干事创业的舞台,新农人当然需要自我补齐短板,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地方政府也当有所作为,尽可能降低新农人在融入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和产业网络方面的成本,为该群体与村民、上下游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合作提供便利渠道和平台,为各种层面的供需信息匹配创造条件。更为根本地说,有必要围绕此需求,因地制宜,构建并完善乡村人才支撑及振兴机制。比如,不少新农人在媒体采访中提到,希望地方政府多提供一些行业培训、企业合作、人才交流的机会及平台。

      我们乐见更多成功的新农人创业故事,希望那些走进舆论场的,不只是“幸存者偏差”下的幸运儿。时代呼唤更多新农人,正视他们的发展需求及困境,引导并营造支撑他们发展的大小环境,相关主体当投以应有的关注。

      (作者:王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