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9日 星期二

    【光明论坛·温故】祸几始作,当杜其萌 疾证方形,当绝其根

    作者:王海英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9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2022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谈到“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时,文章引用了“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这个典故出自南宋提刑何坦的《西畴常言》(又称《西畴老人常言》):“故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讳乱而不早治者,危其国;讳病而不亟疗者,亡其身。”意为杜绝祸患当于其萌发之时,斩断病根当于其形成之际。若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则会招致国危身亡。这段文字深刻表达了先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生存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常用矛盾要素的相成相生描述万物流变,从而形成了动态的宇宙观。《周易》作为群经之首,讲的就是宇宙人生的变易之理。在动态的宇宙观中,阴阳、动静、刚柔、天地、乾坤等矛盾要素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它们共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在统一体之内,矛盾要素或相互依存、互为成就,使事物保持稳定和谐;或此消彼长、物极致反,使事物发生转化发展。这种理念使古人对矛盾双方的发展趋势保持足够的敏感。《周易·系辞上》有言:“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根据进退之象把握变化规律,根据变化规律主动因应变通,如此才能趋吉避凶、无往不利。所以君子要有见微知著、逢凶化吉的智慧与能力。

      《周易》不仅形象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而且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历史同样在矛盾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治乱兴衰的发展轨迹。盛世无法久长、政权不断更迭,这难免让人心生忧虑。《周易·系辞下》即有感慨:“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提醒为政者要居安思危。孔子有言:“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安危、存亡、治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彼此相生转化。所以君子要居安思危,不可安享太平。这也就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意识还要求治国安邦要以史为鉴。为政者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防微杜渐。《诗经》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反思,《战国策》也讲“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旧唐书》更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总结。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贡献了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和思想文化典籍,从《尚书》到各种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的史籍资料,无一不表明中华民族善于记述总结和理性反思,具有异常深厚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使我们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形成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洞察力。

      基于历史反思所形成的忧患意识,并非对社会发展持有悲观态度。相反,它内蕴着中华文化面对未来的乐观精神。书写历史的真正目的在于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在合理的价值选择中通向未来。只有对未来有所期许的民族,才能从未来的应然视角总结历史、反思当下,才能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因此,深厚的历史意识一定表现为“历史—现实—未来”的融会贯通。忧患意识就是在未来目标的观照下,敏锐洞察现实生活的矛盾变化,主动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风险。所以忧患意识最终落实于面向未来的抉择与行动。这显然是一种面对变化的现实和不确定的未来,主动作为、负荷担道的入世精神与淑世情怀。

      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征程,我们更要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和“一叶落而知秋”的敏锐,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问题上勇于担责、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破浪前行。

      (作者:王海英,系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