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7日 星期日

    守住“一寸心” 传递“一股劲”

    ——辽宁文艺创作叫好又叫座的“密码”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董津铭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7日 02版)

      蓝色波光倒映着白桦林,乌斯浑河卷起浪涛……8位女战士相携踏入,脸上闪耀着视死如归的高洁与坚毅。

      用新颖、独特的芭蕾舞剧形式演绎中国故事,传递抗联精神。近日,由辽宁芭蕾舞团创排的大型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在四川演出。演出结束,剧场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新时代呼唤好作品,好作品激扬新时代。去年以来,伴随着东北振兴的不断深入,辽宁芭蕾舞剧《铁人》、话剧《北上》、电影《守望青春》、电视剧《霞光》、长篇小说《锦绣》、广播剧《有事找彪哥》等一系列充满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相继出炉。

      “真实”“耐看”“有劲”成为辽宁文艺作品的“新标签”。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一部部凝心聚气、描绘时代的文艺作品,澎湃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激发起广大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让文艺的号角汇聚起伟大复兴的时代力量。

    “连着厂房、接着地气”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2021年7月23日,芭蕾舞剧《铁人》晋京首演,国家大剧院内人如潮涌。

      两小时的精彩演出,27次掌声和喝彩。国家大剧院反馈,芭蕾舞剧《铁人》的票房出票率达96%,创下国家大剧院近两年来票房的新高。

      “这就是真实的‘铁人’!他既是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铁人王进喜曾经的同事孙宝范说,“舞剧将‘铁人’很多不为人知的‘特点’展现给观众,充满了石油工人的独特气息。作为大庆人,我们感觉既亲切又熟悉。”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这是近年来辽宁文化艺术创作叫好又叫座的原因所在。一部部作品“连着厂房、接着地气”,散发着浓浓的“工人味儿”,不仅贴近了“人间烟火”,更贴近了人民群众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富强期望,让奋斗者的故事自此留芳。

      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今年4月,在《全民阅读大会·2021年度中国好书》颁奖典礼上,著名作家、锦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铁的长篇小说《锦绣》获评文学艺术类“中国好书”。

      “《锦绣》写出了一代代工人意气风发的精气神,更展现了奋斗者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对工匠精神与中国故事的形象化表达。”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提及《锦绣》时说,“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化转型,在大时代的变迁中,作者书写了几代产业工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心灵史,有温度、有情怀、接地气,读起来特别振奋人心。”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贴近人民,反映时代,充满力量和奉献精神的振兴题材,不仅是东北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和弦之音”。文艺工作者以此为蓝本,为作品找到了经久不衰的“密码”,描绘振兴的现实主义作品叫好又叫座。

    盛世之音铿锵有力

      2021年7月,北京天桥剧场内,话剧《北上》大幕开启——一艘“巨轮”驶上舞台,李济深、茅盾、洪深等爱国民主人士陆续踏上即将北上的巨轮,前往东北,来到辽沈大地,筹建人民政协。一段错综复杂又深沉凝练的历史,以恢宏壮阔的舞台艺术方式完美呈现。

      一段历史的回眸,两个时代的交错。演员谢幕,观众纷纷起立,热烈鼓掌长达十多分钟。东北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胡哲说:“信仰的抉择、同舟共济的决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使命,共同铸就了《北上》这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大戏。这样的好剧,观众自然喜闻乐见。”

      振兴是时代的强音,艺术家的“一寸心”,要体现在作品的“一股劲”上。无论是话剧《北上》展现的全国政协筹建史,还是电视剧《霞光》描绘的解放战争史,抑或广播剧《逐梦长空》展示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史……好的文艺作品如同振兴大潮中的阵阵鼓点,奏出了金戈铁马般的恢宏气势,舞出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奋斗,每一次进步都为了振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愿意投身航空事业,让中国制造的大飞机在全世界翱翔。”5月10日,由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原创基地创作的广播剧《逐梦长空》全媒体首发,引发广泛关注,好评如潮。收听之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2020级学生高子淳激动万分,提笔写信致敬航空工业设计的前辈们,立志航空报国。

      盛世之音铿锵有力。从1956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首飞成功,到2012年11月23日“辽宁造”中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在辽宁舰上首次着舰和起飞,航空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东北不曾缺席。由此衍生的文艺作品,天生便带有民族复兴的忠实印记,在充满朝霞的康庄大路上,走出步履铿锵的时代步伐。

    用文化创新“讲出”文化自信

      “这是中国舞与芭蕾舞在大型舞剧中的首次融合,这样的大胆尝试恰恰迸发出了绚烂的‘火花’。”观看芭蕾舞剧《铁人》后,北京舞蹈学院资深教授肖苏华不禁感叹,“编导、作曲、舞美,1+1+1远大于3。加之演员们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现,让《铁人》成为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完整的结合体。”

      文化创新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造就文化繁荣。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触手可及的光明前景。 

      “走出去”,便是文化自信最好的践行。2019年9月19日,由辽宁芭蕾舞团创作并演出的芭蕾舞剧《花木兰》在加拿大多伦多密西沙加演艺中心上演,这是辽宁芭蕾舞团赴美、加巡演的最后一站。流传千年的中国故事与芭蕾舞艺术的融合创新,碰撞出一场精美绝伦的舞台演绎。

      无论是多伦多还是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花木兰》每到一处,便在当地刮起一阵强劲的“中国风”,各类剪纸画、书签、丝巾供不应求,所有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商品,无一例外都成为畅销品。

      不固步于经典,才能创造经典。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对记者说:“我们心中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搞原创,‍‍把我们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东北的红色故事讲出去,用文化创新‘舞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辽宁省博物馆创新展陈理念,真正让国宝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山高水长”……数十万人现场观展,权威媒体报道近千次。一个个彰显着家国情怀和时代风貌的精品文物展引发现象级热议,文化惠民举措收获老百姓点赞的同时,横扫业内权威重量级奖项,为新时代文物展览工作提供了辽宁模式、辽宁范本。

      辽宁以文化资源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大幅提升国有文艺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还进一步优化国有文艺院团布局,建优配强文化产业职能部门,形成了多点开花、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根在院团、果在作品、成于自信。”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慧晏说,“创新机制强化引导,发挥好省级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务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项目制形成‘规划一批、创作一批、演出一批’的良性格局,才能用创新佳作‘讲出’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董津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