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6日 星期二

    逐梦北京,唱响新时代香港青年好声音

    ——访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江阳

    作者:本报记者 方 莉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6日 12版)

        江阳

        江阳(左二)参加湾区书屋音乐之夜活动。受访者供图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之港澳青年】

    开栏的话

      伟大的时代,让青年的世界海阔天高。日前,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公布,142名优秀青年、23个青年群体获此荣誉。他们的故事动人心弦、感人至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他们是新时代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港澳青年今年首次参与评选。这不仅体现出国家对港澳的重视,更是对广大港澳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活动开展以来,港澳地区各界青年踊跃报名,最终港澳各有两名表现突出的青年入选。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江阳,香港浸会大学会计系四年级学生施宝仪,澳门镜平学校历史教师、科组长李结仁,广州文欣创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澳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傅腾龙。

      本刊特开设“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之港澳青年”栏目,讲述港澳青年奋发有为、崇德向善、爱国担当的感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港澳青年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我是红怀中的白,紫荆四季花开。我们同根同心,黄皮肤黑头发眼睛。重拾期盼,重新出发,谱写香江新故事,美好未来……”7月1日0时,歌曲《紫荆》MV上线。MV里,25年来香港发展的画卷缓缓流动,一名青年主唱动情地歌唱着对香港和祖国的爱。

      这名主唱是22岁的香港青年江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7月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江阳眼眶湿润,“这一刻有点想哭”。想起这首歌创作的不易,忆及7年来与北京的不解之缘,想到香港回归、五星红旗升起的画面,他在朋友圈里深情写下:“这是我送给香港的一份礼物,祝愿香港在新的起点再创辉煌,我们手牵手心连心谱写最美香江故事。”

    寻根:种下梦想的种子

      江阳与北京的故事从2015年的夏天开始。还在香港读中学的江阳参加国务院侨办主办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与上千名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一起来北京“寻根”。

      古老又现代的北京深深吸引住这个15岁少年:红墙金瓦的故宫、雄伟壮丽的长城近在眼前,云集的高校、热情好客的北京人给江阳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他着迷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中国音乐学院研习“中国器乐”时,音乐界的大师亲自授课,其中一位还手把手教江阳弹琵琶,教他如何拨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

      短短9天的夏令营让喜欢音乐的江阳受益匪浅,也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来北京追梦。经过努力,2018年江阳通过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计划,以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进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坚信,这个大舞台能承载他所有的梦想和希望。

      在北大,江阳在广播电视专业学习的同时,自学乐理知识、音乐创作,音乐梦想不断开花结果。四年来,从北大校内的40多场演出到参与央视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港澳台青年献唱,再到领唱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之夜”晚会歌曲,江阳从校内走向校外,以其爱国爱港的热情、真挚动情的演出收获了大量粉丝。

      2022年年初,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江阳决定写一首代表香港青年心声的歌。从3月开始词曲创作,到6月邀请京港两地8所高校24位学子隔空合唱,整个策划、写歌、录歌、联系支持单位和制作MV的过程都是江阳自己去做的,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这首以香港区花命名的歌曲《紫荆》上线后,一周内播放量就突破3400万次。“希望通过这首歌向祖国和全世界传递我们的情感与力量,也想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香港是中国的香港,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珍视的那颗东方之珠。”江阳动情地说。

    使命:愿做沟通的“桥梁”

      “当前阶段,我最想做的事就是通过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的香港青年来内地读书就业,实现自己的梦想。”2019年5月,在香港菁英会主办的“五四运动100周年菁英论坛”上,00后江阳与霍启刚、何超莲等嘉宾一同就“民族复兴与青年责任”主题进行了演讲。他分享了自己北上追梦的故事,以亲身经历鼓励香港青年“去内地走走看看”。

      “我既是香港人,也是北京人,因为我的双城生活背景,在我心里香港和内地都是我的家。”江阳告诉记者,他乐于做香港与内地青年沟通交流的“桥梁”。

      2021年2月,一段7分钟的短视频《港仔北大行》在网络流传。这个视频的创作者和主人公是江阳。视频里,江阳化身“一日游导游”,从食、住、行、玩等方面展示北京大学诱人的食堂饭菜、和谐的室友关系、丰富的校园活动,一幕幕真实生动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在北大读书的乐趣。

      求学四年,江阳发挥专业所学,以一个香港青年的视角记录北京生活点滴,以视频方式传播自己的见闻,希望以此吸引香港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内地。2021年年底,他和大学室友杨天宇合作摄制短片《我的中国故事——做一个用歌声讲故事的人》,分享自己的“北漂”经历和感受,视频从境内外65所高校的150余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2021年“同心·筑梦”大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唯一的特等奖。

      沟通香港与内地,这份强烈的使命感驱使江阳做得更多。他通过手机直播同香港小学生“云游”北京胡同,召开线上分享会一对一辅导有意来内地上学的香港学生,参与组织2019年“爱我中华”两岸四地青年大汇聚火车团……从参与者到组织者,江阳参与组织了超过20场香港与内地青少年间的交流活动。“只有搭建好交流平台,才能引导香港青少年成为祖国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江阳说。

    责任:青年当服务社会

      2019年的暑假,让江阳格外难忘。这年夏天,在湖南湘西,香港青年江阳与几十名深山里的孩子,互相给予、彼此成长。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下岩坎村,江阳成为一名小学支教老师。刚到的第一天,他就吃了“闭门羹”:一个小女孩见支教老师来了,连喊“不要见你们”,赶他们走。江阳从校长口中了解到,小女孩的父母已不在,靠外公独自抚养长大。之前的支教老师刚与她熟起来便离开,令她伤心不已。得知这些,江阳格外关照这个女孩,经常和她聊天开导她。

      那段日子,江阳教孩子们唱《夜空中最亮的星》、说英语和练跆拳道,还向他们介绍香港。“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里放光。”江阳回忆,尽管条件艰苦,睡硬地板、吃粗粮、没水洗澡,但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让他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纯真善良,“这群可爱的孩子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离开时,他给孩子们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现在还保持着联系。

      “‘施’比‘受’更有福。”江阳告诉记者,这次支教经历,让他开始思考青年的社会责任。在他看来,心系社会、笃行实干,这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作为香港青年更应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江阳正是这样做的。2020年年初,香港疫情暴发,他第一时间到社区、环卫站等,派发口罩、消毒喷雾等防疫物资,并组织身边的同龄人加入抗疫义工队伍;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涉港国安立法的决定,江阳应邀参与录制相关宣传片,并演唱歌曲《同舟共济》,期盼凝聚更多守护香港的力量;2022年7月3日晚,他和央视主持人马凡舒搭档主持“我和我的祖国”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青春汇报会,并与身在香港的弟弟共同表演交互式情景剧《我与祖国有个约定》,向广大网友展示香港青年的作为和担当。

      “认定了生而不平凡,在能努力的时候绝对不愿意躺平。”前不久,拒绝躺平、拼搏上进的江阳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他成为首批上榜的香港青年之一。“未来,我将继续在两地青年交流融合上贡献力量,尽我所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风采。”江阳笃定地说。

      (本报记者 方 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