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3日 星期三

    长江生态嬗变源于“长牙齿”的治理举措

    作者:常河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3日 02版)

      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长江东岸的一个天然港湾,986亩的土地上曾集中着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场、固废堆场,还聚集着200多艘渔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长期以来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这里长江岸线使用不合理,沿江布局了较多的重化工企业。一座滨江城市不得不面临“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尴尬处境,长江生态系统亮了红灯,马鞍山市民对长江“退避三舍”。因此,2018年8月,马鞍山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被安徽省政府约谈。

      让薛家洼滨江公园两年间完成治理整顿,不仅水清岸绿,而且成为亲水宜民的“网红打卡点”“城市生态客厅”的主要原因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安徽各界加大投入、正视问题,积极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发力环境整治,最终让这个老大难问题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蝶变,源于马鞍山构建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从管理的一元主体到治理的多元主体,环保管家化身“专科医生”,把脉问诊生态环境问题;绿色企业扛起社会责任,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退捕渔民变身滨江“护渔员”……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薛家洼的变迁说明,问题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沉疴恰恰需要猛药,铁的举措才是妙手回春的良方。诚如马鞍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所说,“只有豁得出去,才能干得出来”。“豁得出去”,凸显的是直面问题的勇气,是真抓实干的气魄,更是“杀出一条血路”的智慧和方法。从拆除,到新建,再到复绿,每一步都是硬骨头,每天都是硬挑战,但沿江市民获得的才是满满的幸福感。事实证明,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生态负责的态度,就没有什么大山迈不过去,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

      反过来说,长江岸线较长时间的混乱,恰恰是意识不到位、决心不坚定、办法不实用所导致的。

      长江岸线资源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统筹谋划长江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载体,也是全流域国土空间管控的重点所在。正因如此,“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必须形成共识,必须持续推动,必须加紧落实。

      美丽长江,需要全方位生态保护,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其中,岸线治理、禁捕退捕是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历史欠账必须偿还,历史包袱容不得“踢皮球”,尽管路程艰巨,既然决心已下,唯有百折不回。意识一变天地宽,举措到位岸线绿。如今,马鞍山市长江沿线所有违建全部拆除,2894户10757名渔民全部上岸转产安置,其中不少人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他们巡堤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必须看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重大的任务,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只有以“大禹治水”的韧劲、以“治”“管”“护”并举的举措、以强有力的监督,才能推动突出问题整改到位,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推动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还一座绿色之城,造一片“生态福地”。马鞍山长江岸线整治交出的答卷,从结果看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过程看是一套“铁腕治江”的组合拳,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机制。渔民上岸、工厂搬迁、生态复绿,这是长江生态的嬗变,也是美丽中国画卷中艰难却闪亮的一页。

      (作者:常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