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

    开放“冰丝带” 大体育正向我们走来

    作者:李晶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02版)

      2022年北京冬奥会兑现了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产生了丰厚的奥运遗产。作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于7月9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在此之前,诸多冬奥会场馆均已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体现,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动员多元参与,带动全民健身,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冬奥会不仅是竞技体育展示的舞台,也是惠民利民的全民参与平台。冬奥会场馆的对外开放,旨在打造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冰雪运动中心,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亮丽名片。

      从更深层次讲,这一举措体现了在顶层设计下,构建由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等不同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而形成的强大合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冰雪运动的力度。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冰雪项目普及、冰雪文化传播,催化群众冰雪运动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还有助于密切冰雪运动与文旅产业的联系,带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形成大体育、大文化、大旅游、大康养等冬奥产业经济体系的全面布局。

      激发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显示度。“冰丝带”作为举办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场馆,完全是由中国设计、中国材料、中国建造而成。奥运之后按照构想,场馆外将成为游客打卡地,场馆内打造“一湖一场一赛道”的冬奥文化集群。

      可以说,场馆的开放让人民群众可以近距离感知其产生的符号意义。一是体会“冰丝带”在设计与建设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冰雪运动的互动融通。老北京传统冰上游戏“冰陀螺”与舞动的丝带巧妙结合,轻盈灵动,激情四射。二是以体验“最快的冰”,深化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场馆可容纳2000人左右上冰,并在未来规划开展多种冰上项目,满足民众对冰壶、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不同项目的体验需求。同时,民众参与也能以“我之体验”唤起对运动员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集体记忆,有助于实现社会共情,以及激发人们对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情感的共识与认同。

      根植人民至上,夯实群众基础,延伸“三亿人上冰雪”的长远效应。“冰丝带”从设计、建设、测试、使用到开放,蕴藏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因为冬奥遗产是人民力量汇聚的结晶,所以人民缔造的果实必将由人民来分享。可持续利用北京冬奥场馆,推动其从承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单一功能转向更加广阔的社会服务层面,不仅成为连接中国民众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窗口,更为增强我国冰雪运动普及度贡献力量。

      从冬奥会申奥成功至举办前夕,全国参与冰雪运动人数为3.46亿人,完成了“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对于全民参与冰雪运动而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是终点,而是重要节点;“三亿人上冰雪”不是短期目标,而是付诸实施并将一贯坚持的健康中国战略之一。“冰丝带”等场馆开放为全民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平台,把竞技体育与群众运动相融合,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平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进而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冬奥会场馆的对外开放,是北京冬奥遗产利用的示范性案例,是从办奥理念到办赛要求,从顶层设计到政策实施,从形象塑造到文化传播的延展与发扬。其不仅代表了物质遗产的空间利用,也突出了精神遗产的历史继承,还将对国内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积极效应。

      (作者:李晶,系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