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8日 星期五

    携手画出世界共同发展的同心圆

    ——来自“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的声音

    作者:本报记者 李曾骙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8日 12版)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南北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国际发展事业面临何去何从问题的关键时刻,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回应各国人民期盼,贡献了直面时代之变、回应时代之问的全球发展倡议。

      7月4日至5日,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余位代表在线上线下参加“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热议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价值,探讨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承办。

      “如果我们不学习如何实现发展,我们将永远无法实现和平。但在当今世界,正如现代化一样,发展也需要重新定义。”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表示,当下的全球规则不再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是时候制定世界治理的新规则了。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重新践行多边主义,建立一个能够推动世界共同和谐发展的全球机制,加深相互间在国际舞台上的理解,并制定以人民及其需求为中心的政策。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近日发布的《全球发展报告》指出,近7年来,联合国及各国努力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取得一定进展。但是,面临各种纷繁复杂、非线性、动态变化的风险挑战,加之资源不足、信息不完整、能力不充分等,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存在多方面困难,许多领域进展面临停滞或倒退,如期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前景不容乐观。

      全球发展倡议为各国携手加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可行路径。这一中国方案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驱动,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行动导向和协同增效等理念与原则,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兼顾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关系的愿景和理念相融相合,为各国携手消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痛点和障碍提供了现实选择。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表示,“全球发展进程已严重放缓,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变得更加遥不可及。这种令人震惊的情况表明,如果我们要实现目标,仅仅依靠常规的做法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加快集体努力的步伐”。前不久举行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78届年会通过了《曼谷宣言》,各国承诺不让任何成员掉队、更加努力地保护环境、携手加强区域互联互通,并强调扩大可持续发展筹资的重要性,阿里沙赫巴纳认为,这些承诺与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其他倡议具有充分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将一道为多边主义和区域合作注入更多动力,共同加速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陆昊表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实践昭示我们,发展的问题只能靠发展解决、在发展中解决,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为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指明了方向。他说,各方应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信心、团结协作,以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契机,共同努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各项目标,不断增强全球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石泰峰表示,中国始终不忘自身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底色,始终把发展放在国际合作突出位置,努力画出共同发展的同心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更多更好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全球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认为,诞生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以及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信任,有力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全球发展倡议的接受和认可。“一带一路”优质合作网络是全球发展倡议的主要基础。在短期内,全球发展倡议可以帮助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并恢复发展动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长远来看,全球发展倡议可以帮助建立一个全球发展共同体。

      (本报北京7月7日电 本报记者 李曾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