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尤其在部分领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亟须从主体建设、人才队伍、区域布局和资源集聚等方面多手齐抓,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国家创新能力体系。这些机构、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各不相同,在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体建设时,须分类施策。
具体来说,应健全国家实验室立法与配套制度建设,提升科研攻关和协同创新能力,完善管理机制,构建稳定的科研人才支撑体系,推动形成长效机制、多方创新资源和稳定团队。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发起者、承担任务的主体与骨干力量,可牵头发起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联合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形成集群优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在理论研究,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能力,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积极探索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科研模式。科技领军企业强在实践,可根据自身业务发展,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统筹行业上下游创新资源,积极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须按照结构优化、梯度配置的人才培养原则,培育一支具有家国情怀和战略思想、能适应科技创新趋势、实干担当的人才队伍。引进培育一流战略科学家,能“挑大梁、带队伍”,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统筹、协调、引领、组织大规模科研兵团作战。搭建培育科学精神、塑造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发现和培育一批勇闯创新“无人区”、敢当创新“先锋队”的青年科技人才。
近年来,我国综合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展示出强劲的创新潜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可通过优化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推动形成更多全球创新高地。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要用好先发优势,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机遇,广泛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在更多的世界科技竞技场上实现“换道超车”,助力形成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和安徽合肥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程中,可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前沿交叉型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实现科学研究水平与科技供给能力的双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创新动力。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系统工程,须统筹集聚各项优势资源,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效能。当下,应充分发挥突破效应,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在前沿科学和产业共性技术领域开展一批关键科技问题研究,尽快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科学发现与重大科研成果。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平台,集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吸引世界一流科学家落户,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奠定人才基础。此外,充分发挥虹吸效应,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载体,汇聚所在区域技术、资金、人才、机构等创新资源要素,助推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与创新效能提升。
(作者:李军凯,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