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同奋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202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万人,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5%。也就是说,我国已经有9亿多人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关系到绝大多数人的美好生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2013年,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引导新型城镇化健康稳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关部委也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发展。
如今,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城市群稳步发展壮大,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人口、经济的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等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启动实施,县城公共设施体系逐步健全。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城市居住条件稳步改善,住房租赁市场有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56。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宏观上看,优化了城镇格局,促进了城镇高质量发展;从微观上看,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提高了对进城和异地务工、定居人员的公共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水平,促进了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从近年发生的疫情以及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中也可以看到,有的城市“韧性”不足,城市治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在尊重市场、科学治理、依法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亟待增强。此外,我国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还很大。无论是在量,还是质的方面,新型城镇化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来完成历史交给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本报记者刘坤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