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

    小我融入大我,前途方能广阔

    作者:本报记者 陈鹏 晋浩天 姚晓丹 邓晖 苏雁 刘博超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8日 14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6月16日,山东滨州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在调试新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初宝瑞 摄/光明图片

        5月26日,安徽合肥集成电路企业的员工在进行芯片共晶作业。解琛 摄/光明图片

        5月26日,安徽合肥集成电路企业的员工在进行芯片共晶作业。解琛 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

      近年来,我国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对学科专业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升级,夯实基础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扶持冷门绝学,对接行业和区域发展,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关系国计民生、满足社会需求、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较大的学科专业受到社会和学子的欢迎。

      高考结束后,青年学子面临一项重要的人生选择,学什么专业将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方向。此时,个人的兴趣特长自然不容忽视,但更为重要的是与时代和人民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只有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才能学有所成、学尽其用。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社会信息化智能化支柱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浩: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属于“交叉学科”门类的新兴一级学科,具有知识体系综合交叉的典型特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包含了集成纳电子科学、集成电路制造工程和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等学科方向,分别致力于解决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封测等相关核心环节的基础科学及工程问题,培养集成电路基础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及领军型人才,支撑和推动集成电路科学技术与产业的持续发展。

      南京大学的集成电路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了交叉学科特点,涵盖物理、器件、工艺、芯片设计、计算机、封装、材料、电路等方向。课程设置随着年级横向纵向不断深化:大一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如数学、物理、电路、计算机等;大二开始,开展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半导体器件等专业平台课。

      南京大学发挥前沿引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优势,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堂互动化、评价过程化;推动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一人一芯”课程,让每一名本科生都有亲手设计集成电路芯片的机会。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胡远奇: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一般认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是学习集成电路的优先选项。该学科旨在培养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和行业领军人才,优势招生单位主要在建设有“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高校院所。

      集成电路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理论知识涉及量子力学、固体理论、半导体材料等,应用涉及芯片系统、软硬件协同、射频系统等工程设计。想要学好集成电路既需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也需具备微纳加工等工程实践能力。考生在报考前要详细了解各大学集成电路学科相关本科专业,研究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便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

      适合学习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学生,除了有浓厚兴趣外,有三个特质是学好相关专业的有力保障:一是有较好的数理基础,能够快速掌握集成电路所需的理论知识;二是对不同方面的知识都充满好奇,渴望尝试交叉学科中的不同领域,为后续综合运用打下基础;三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喜欢亲自上手实践,善于发现实际工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集成电路产业是目前国家重点布局和支持的战略产业,未来10到20年将需要大量集成电路人才。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薪资待遇随资历和经验持续增长,年龄局限性较小,就业单位分布在集成电路领域的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和高等院校等。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作为信息社会的支柱,迫切需要年轻一代投身建设,一起夯实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人工智能 引领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熊俐嘉:

      在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近三年新增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分别为179所、130所和95所,可谓“爆款”。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

      人工智能是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人工智能引论、机器学习、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数字信号处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知识。人工智能专业一般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大部分课程都包含实践实验内容。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具有知识复杂性高、师资要求高、培养难度高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专门成立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通过“长聘制”等机制吸引来自世界一流院所和机构的优秀学者加入。

      在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令人惊奇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踏入人工智能的蓝海,弄潮搏浪。他们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去探索人工智能无人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与众多智者同行,致力于创造智能而有温度的未来。

      近年来,我国对人工智能人才,尤其是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报告》称,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500万。人工智能已覆盖各行各业,互联网及高科技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均有大量就业岗位,呈现出就业岗位多元的典型特点。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姜育刚:

      从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到商品推荐、视频推荐,再到语音交互、外卖派单系统……不知不觉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提高生产力并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1950年,图灵在一篇划时代的论文中,预言了创造出智能机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为了将人工智能与控制论区分开来,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创造了人工智能这个词,也标志着人工智能这一学科的诞生。

      复旦大学于2020年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培育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理论基础、顶尖专业技术和优异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工智能专门人才。该专业采用本研贯通的培养体系,充分体现深基础、强交叉的特色,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国家科研课题攻关,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通过与国内外著名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全面合作,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中坚创新力量。

     【专业学生一线体验】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刘韧:

      人工智能专业有着独特的魅力。我们从最基础的数学推导和算法实现出发,一步步靠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沿。这样的学习过程,会给人莫大的满足感和收获感。人工智能学子正在运用所学,一点一滴地推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让未来变得更美好。人工智能是一个年轻学科,它是创造性的,是开放的,是灵感迸发的,广纳百家之所长。能够赶上时代的发展浪潮,领略科技前沿的无限风光,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机器人工程 动手和创造是最大特色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邢朝霞: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哈工大的优势专业之一。哈工大培养的机器人学术研究与专业技术人才遍布全国高校、院所和企业,是中国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机器人工程专业包含在学校工科试验班(智能装备)专业集群内,在大多数省份均有招生计划投放。学校还设有院士领衔的智能机器人班,由著名机器人专家蔡鹤皋院士、邓宗全院士和刘宏院士领衔,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担任班主任,依托机械工程A+学科和全国高校唯一的机器人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设空间机器人、微纳机器人等创新课程,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入选智能机器人班的同学可以在智能机器人相关专业内任选专业学习,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机器人工程专业。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侯迪波:

      机器人工程是顺应未来发展趋势和国家建设需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它是一门在真实环境下,将感知、决策和执行驱动融为一体的应用交叉学科和技术,以控制、机械、生物医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涉及的机器人科学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优化控制、系统设计和人机交互等问题,是典型的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前沿专业。

      机器人工程专业希望培养的是能从事机器人系统设计和运维的专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专业课程主要分五类:一是工科基础课,包含微积分、普通物理、计算机基础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包含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系统、机械设计基础等;三是专业核心课,包含机器人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四是专业应用课,包含空中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五是专业实践课程,包括机器人制作、竞赛实训等课程及活动。

      动手和创造是机器人工程专业最大的特色。喜欢动手,综合各种理论知识并转换为实物系统,是这个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通过设计一个个机器人,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全方位的动手能力。通过组队参加机器人竞赛,学生们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通过参加机器人科研训练活动,学生们可以参与机器狗、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研发,培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学生一线体验】

      北京工业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戴思然:

      机器人工程的学科培养计划涉及人工智能、机械设计等内容,基本与信息类所有专业都有交集。机器人种类非常多,仅我做过的机器人就有四足仿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等。我们可以参加很多专业竞赛,看着自己制作的机器人闯过比赛中的一个个关卡,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机器人工程的很多专业课都不是以考试的形式结课,而是鼓励同学们合作搭建机器人系统,并在课堂展示答辩。这是一个艰难但有趣的过程。在不断的实践实验中,能够学到并掌握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临床医学 医生必须“目中有人”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朱智刚:

      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构建,坚持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并重,开展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混合式、新形态教学模式。目前,学校临床医学招收九年本硕博一贯制、“5+3”本硕一体化、五年制本科三个层次,每年招生规模约占全校总人数的1/4。

      达到培养要求的九年本硕博一贯制和“5+3”本硕一体化毕业生在原有本科学历、学位的基础上,可获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合格证。品学兼优的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也可选择考研深造。近三年,本科毕业生读研率在70%以上,就业率在97%以上,在各级医疗单位就业率在94%以上。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

      从医近40年,医学给我的教育和启迪,就像立在北大医学部门口的“厚道石”。“厚道”即敦崇大道,学医行医者要“敏于行,讷于言,勤于思,恒于业”。

      第一,好医生一定是有爱心、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学习的三个境界,就很符合学医的过程:从最初面对大量书籍、课程的茫然无措,到投身医学后发现学医的乐趣,再到将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总结后的豁然开朗。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缜密、批判的态度验证道理、开展创新。

      第二,医学不是“纯科学”学科,而是一个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互相融合的学科。临床医学并不能救活每一位患者,其重点并非掌握长生无病的方法,而在于让病人减少痛苦,拥有较好的生活品质。因此,学医者须首先了解人,不仅了解人体的解剖构造、生理生化,还要了解人的思想、情绪与心理活动。医生只有充分了解人,才能更好地帮助人。如今,医学各专业日益精细繁杂,但医生必须“目中有人”!

      第三,“敦厚以处事,崇道以敬业”,这是北大医学百余年的传统,钟南山、屠呦呦等均为其中杰出代表。从北大医学历代师长身上,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智慧,力求在纷杂世界中,能够沉下心思考、研究,做一个纯粹的医生。

      【专业学生一线体验】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创新班学生郑权:

      学医的思想准备复杂又十分必要。在我看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反复精明衡量永远得不到确切答案,心中那份热忱终究才是最原始的坚强驱动力。

      我永远记得,在心脏大血管外科实习的一个周日,我经历的那次深夜手术。晚上11点,我突然收到急诊手术的消息,“上台”的渴望迅速冲散了一周来的疲惫。我毅然冲向最向往的无影灯下。一位患者因突发主动脉夹层,在剖宫产后第4天,再次躺上手术台。准备就位后,手术有条不紊地展开,我被安排在患者头侧观摩手术。

      我对建立体外循环的过程还不熟悉。不论此前看视频时思路有多清晰,但真实看到跳动的心脏旁粗细不一的管子被夹闭或剪断,自己的脑子还是很难跟上老师的操作。患者主动脉夹层段离断下来,老师示意我替下师兄,我也获得在老师精心指导下正式参与手术的机会。早上6点,经历7个小时的手术,患者转危为安。术后第2天患者即从ICU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8天患者体征平稳顺利出院。华西医生用精准的手术操作拯救生命,这是华西院训“精业”最真切的体现。

      心外科带习教师肖正华曾寄语我们,“精湛医术是我所追求的‘终极浪漫’,救死扶伤是我最远大的目标。”我深有同感,我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更希望成为一名既能救治病患又能为国家医学科技发展事业作出贡献的医学工作者。

    卓越医师科学家:应对未来医学挑战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启鑫:

      清华大学原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全面升级为“卓越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2022年起启动本科招生。医师科学家是兼具高水平临床诊疗技能与医学科研素养的临床医生,能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根据临床需要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应用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实践。区别于在高校或医院科研部门工作的“医学科学家”,医师科学家首先是医术精湛的医生,从事临床工作,还具备强大科研能力,能够在面对多变的临床情况时,开拓创新治疗方法。

      我国医学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接受过系统的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训练的医生严重短缺,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需求存在脱节。虽然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工作者拥有较高研究水平,在顶级期刊发表重要论文,但由于他们不直接接触病人,很多时候没有办法针对个体差异以及病情发展变化进行持续深入研究;而临床医生由于繁重的诊疗工作,无法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研究方面开拓创新。这使我国通过自主研发取得引领世界的医学突破备受制约。

      清华大学医学学科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开创了“医师科学家”培养模式,2021年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得最高级别八年的认证通过时间。2022年,清华大学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医学教育模式,举全校之力支持并打造临床医学教育新格局,培养强基础、重临床,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潜能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即“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卓越医师科学家”。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天荫:

      应对未来医学的挑战,医师科学家是一个最佳选择。早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提出在医学教育中融入科研训练内容,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于1956年率先提出MD-PHD项目,之后医师科学家的培养项目相继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设立和实施,在医学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名优秀的医师科学家既需要了解人口、社会、公共卫生以及如何预防疾病,也需要了解社区中的个性化健康服务,还应该学习数据科学、数字医学、人造工程、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等新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一定会在未来医生执业中大放异彩。医学不仅是一个8年的学习项目,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学科。如今,我已从医学院毕业30年,依然每天都在学习,学习新的技术,学习治疗病人的新方法,理解新的疾病。我也衷心希望,更多年轻人选择加入医师科学家的行列,这是一个充实而振奋人心的事业。

      (本报记者陈鹏、晋浩天、姚晓丹、邓晖、苏雁、刘博超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